您當前的位置:業界 >  >> 
為啥存取現金超5萬元要登記?如何確保客戶信息安全?

時間:2022-02-16 09:05:04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日,有關“3月起個人存取現金超5萬元需登記資金來源”的消息引發公眾熱議。不少人對此困惑不已:為啥存取現金要登記?這會不會使存取現金變得不方便?央行有關司局負責人2月10日對此回應稱,個人現金存取相關規定主要是為了預防和遏制洗錢、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該舉措不會影響居民正常現金存取款業務,居民存取現金的便利程度不會受到影響。

為何存取現金限額登記?

1月28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2022)第1號《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1號令》),自3月1日起施行。

《1號令》第十條規定,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單筆5萬元以上或者外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并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對此,上述負責人指出,實施《1號令》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群眾資金安全和利益。

據介紹,年來,電信詐騙非法集資、非法傳銷、跨境賭博、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較為猖獗,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利益。僅2021年,公安機關就偵辦電信詐騙案件37萬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國各地。其中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現金匿名、難以追蹤的特點,偏好使用現金進行交易活動。“金融機構依法適當加強對現金存取款活動的管理,有利于防范違法犯罪活動,有利于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述負責人說。

例如,2021年9月,一對老年夫婦到興業銀行鄭州某網點取現9.5萬元,銀行工作人員詢問取款用途時,老人告知要買保健品。因擔心老人上當,工作人員反復勸說老人謹防受騙。其間,老爺爺沒帶身份證無法取大額現金,說外面有保健品公司的人送他過來取錢,并堅持讓保健品公司人員送他回家拿身份證。工作人員在老爺爺回家取身份證過程中,不停勸導、安撫老奶奶,并聯系民警。最終經過民警與工作人員的勸阻,為老人挽回9.5萬元的經濟損失。

上述負責人表示,《1號令》是依據《反洗錢法》《反恐怖主義法》等法律法規,為預防和遏制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規范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行為而制定的部門規章,其直接規范對象是金融機構。其中對個人現金存取款業務的相關規定符合現行反洗錢國際標準的要求,是國際通行的預防洗錢活動做法。

正常存取現金是否會受影響?

對此,央行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金融機構執行該規定不會影響居民正常現金存取款業務,業務便利程度也不會受到影響。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正常情況下,金融機構不需要客戶填寫信息或者提供證明材料,金融機構在簡單詢問了解后即可直接為客戶辦理現金存取業務并登記相關情況,只有發現交易明顯異常、有合理理由懷疑交易涉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時,才會向客戶進一步了解情況。

另一方面,從統計上看,目前我國超過5萬元人民的現金存取業務筆數僅占全部現金存取業務的2%左右,《1號令》第十條的規定總體上看對客戶辦理現金業務影響較小。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央行將指導金融機構制定實施細則,在認真履行反洗錢義務的同時,嚴格執行最少、必要原則去了解登記客戶信息,不得增加客戶負擔。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等現金使用較多的群體,金融機構要主動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服務。與此同時,也會注意加強防詐防騙和金融知識宣傳。

如何確保客戶信息安全?

針對《1號令》第十條規定,不少網友在網上表達了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

上述負責人指出,“為存款人保密”是《商業銀行法》中確立的基本原則,金融機構對業務辦理過程中獲得個人信息、客戶隱私必須嚴格保密。除了遵從《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般法律規定的要求,金融機構還需要按照《商業銀行法》《反洗錢法》等金融監管法律的要求建立嚴格、完備的客戶信息保密制度。泄露個人信息、客戶隱私,銀行及其工作人員要承擔法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央行將持續關注并指導金融機構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把握好防范風險和優化服務的衡,嚴格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上述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聶國春)

關鍵詞: 存取現金超5萬元要登記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