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電纜網訊】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對能源綠色轉型的路徑和碳中和的目標產生了極大影響,新能源是否能夠如設定路線成為傳統能源的替代能源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能源安全議題的討論重心逐步從傳統能源轉向新能源。
(一)供應端結盟和“去市場化”趨勢加劇
新能源礦產資源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由于我國國內資源稟賦不足,鋰、鈷、鎳等礦石進口依存度分別高達80%、97%及80%。據國際能源署2021年發布的報告,預計2040年全球鋰、鈷、鎳等需求將比2020年增加6倍,加之地緣戰略思維興起,未來圍繞新能源礦產的全球布局和競爭將愈演愈烈。南美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鋰三角”國家正推動建立一個“鋰礦行業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意欲結盟主宰國際市場鋰礦定價權。其他幾個鋰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在采取動作,墨西哥通過鋰資源國有化法案、成立國有化公司;加拿大工業部要求三家中國鋰礦公司剝離其在加拿大關鍵礦產公司投資。此外,資源國在供應鏈實施“去市場化”手段,要求60%以上的在建礦山與中下游簽署包銷協議,并要求產品僅在特定地區消化,這些舉措進一步削弱供給彈性、大幅減少可流向市場的資源數量,增加了新能源產業鏈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二)貿易保護政策干擾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
美國直接推出產業政策,其公布的總金額為4300億美元的《通脹削減法案》中,有3690億美元名義上是用于保護氣候變化,但實際上是擬對美國本土制造的鋰電、光伏等新能源產品進行高比例現金補貼或稅收優惠補貼,前提是汽車必須在美國和北美地區進行總裝,而且所使用的電池及制造電池的原材料均應來自北美地區。同時美國與其“可信任友好國家”間構建供應鏈合作和貿易關系,干擾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
(三)碳關稅、碳壁壘影響中國產品海外競爭
全球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碳中和計劃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革命加速興起,高標準生態環境保護和低碳排放要求將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重點,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還將面臨國際綠色壁壘的影響。美國近年來持續對中國大陸鋰電、光伏產品征收關稅。歐盟也步其后塵,祭起碳關稅大旗,該機制將于2023年10月起試運行,2026年全面實施,鎖定的行業包括電力及鋼鐵、鋁等高碳排放和高能源消耗的行業,未來這些進口產品要符合歐盟氣候標準,加大中國企業新能源產品的出口難度;同時,歐洲呼吁建立本土鋰電池及光伏制造產能,針對鋰電池碳足跡、可持續性等提出要求構建“碳壁壘”。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印尼等也采取跟隨策略,印度通過抬高基礎進口關稅、執行產品采購白名單等形式變相將中國光伏組件產品排除在印度市場之外;印尼未來或憑借本地鎳資源優勢對鎳產品出口征收關稅,提升直接出口的交易成本以推動本土產業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