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專題 >  >> 
“蒙”字號新材料享譽世界 塑造核心競爭力

時間:2022-01-20 13:33:22    來源:科技日報

在2022內蒙古全區科技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聚了全區50%的科研機構,57.4%的高新技術企業、62.3%的高校,成為自治區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國家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強化“稀土+”協同創新,多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

2021年,內蒙古聚焦優勢創新資源,多項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優勢特色領域項目不斷開花結果,為內蒙古逐步形成區域創新核心競爭力填上了濃墨重彩。

“蒙”字號新材料享譽世界

2021年3月,記者在包頭稀土高新區采訪時獲悉,包頭科銳微磁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打破高能黏接磁粉、熱壓磁粉的生產和銷售一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研制出達到17個磁能級的快淬磁粉,磁能是國內同類產品的1.3倍,熱壓磁粉工藝技術為國內首創。

科銳微磁總經理藺繼榮告訴記者:“技術一突破,我們發展的天地就寬了。”

擁有“世界稀土之都”的內蒙古深知,做好稀土產業,最終就是要做好新材料。幾年來,內蒙古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稀土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實現了稀土產業高質、高速、綠色發展。

2021年9月,由包頭稀土研究院與黑龍江大學聯合研發的稀土超分子感光變色鏡片試制成功,打破了高端變色鏡片市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不久前,一款由包頭稀土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稀土超磁致伸縮促動器正式亮相,有望安裝在由國家發改委立項的12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上,降低大氣湍流對望遠鏡成像造成的擾動影響。

包頭稀土高新區以壓延法成功制備熒光玻璃;世界新型高速公路橋梁伸縮縫用π型鋼在包鋼軌梁廠2號萬能軋鋼生產線首次面世;12英寸19納米完美硅單晶實現產業化。

年來,內蒙古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團隊和研發人員面對素有“工業維生素”之稱的稀土下足了功夫。2021年,內蒙古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產品實現國內首創,打破國際壟斷已經不是新鮮事,原創、顛覆的技術突破形成了越來越多領先的稀土產業創新優勢。

技術加持“烏金”有了“七十二變”

2021年,內蒙古繼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煤制油、煤制氣等現代煤化工發展較快,在全國處于領先水,煤炭系列成果轉化正成為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手。

2021年7月10日,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工業園區內,全球首套焦爐尾氣制乙二醇項目成功投產,并順利產出聚酯級乙二醇,產品純度達99.94%,各項指標均滿足相關標準。目前,該項目裝置單套生產負荷達95%,實現穩定運行。

據技術人員介紹,相較于煤制乙二醇,焦爐尾氣制乙二醇不僅實現了尾氣的資源化利用,環境友好,且成本相對低廉,項目投產后,在每年減少29萬噸碳排放量的同時,也讓企業將煤炭的可利用價值“吃干榨凈”,實現了煤、焦、化環環相扣、循環發展。據了解,該項目的生產全流程氧氣和工藝氣供應由陜鼓集團提供。

同樣在鄂爾多斯,內蒙古伊諾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年產2萬噸的費拓烯烴制高碳醇項目正式投料生產,這是內蒙古煤制油產業下游的又一個延伸項目。項目采用先進的烯烴氫甲酰化技術,建設以C5及C5以上長鏈烯烴原料生產C6以上高附加值的高碳醇系類產品;產品投入市場后,將為國內內循環的經濟增加一份力,對我國煤制油產業和高碳醇市場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污染物中提取制備戰略資源,將煤炭資源吃干榨凈,是內蒙古能源企業一直關注的重點。多年前,中國大唐集團在內蒙古建設的“粉煤灰預脫硅堿石灰燒結制備氧化鋁”產業化示范線,國家能源集團的粉煤灰鹽酸法制備氧化鋁項目,都為粉煤灰綜合利用積淀了寶貴的技術經驗。在此基礎上,內蒙古蒙泰集團利用自主研發的“一種利用粉煤灰制備鋁硅氧化物”技術,開啟了一條全新的粉煤灰“生金”之路。

“如果說粉煤灰制備氧化鋁成本太高,那我們另辟蹊徑,同步利用粉煤灰當中占比最高的鋁、硅兩大元素,制備市場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鋁硅合金。今年,我們的這項技術有了很大突破,正在準備中試生產。”蒙泰集團董事長奧鳳廷這樣說。(本報記者 張景陽 通 訊 員 羅樹祥)

關鍵詞: 內蒙古 科銳微磁 世界稀土之都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