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螄粉鮮辣酸爽,桂林米粉軟嫩香滑,南寧老友粉香味濃郁,玉林生料粉湯鮮味美……2021年12月10日,在北京一酒店內,數口煮鍋一字排開,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米粉師傅現場秀技,新鮮出爐的一碗碗地道廣西特色米粉香氣誘人。這別開生面的一幕,發生在“2021京城廣西特色米粉店創新創業月暨扶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系列活動”現場。
當日,“八桂米粉師傅”勞務品牌創業孵化基地正式成立,各家米粉師傅紛紛表示:“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向更多人宣傳廣西‘粉文化’!”一碗碗鮮香濃郁的米粉,也將廣西米粉師傅的風采展示在大家面前。
小米粉 厚底蘊
廣西,沿海、沿江、沿邊,是民族融合的家園,各族壯鄉兒女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米粉,無疑是廣西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
掂量一把白花花的米粉扔進沸水,不出5秒便用竹篩撈出,片幾片鹵牛肉或是叉燒,一小勺花生米,再來一大勺獨門秘制的鹵水,一碗經典的桂林米粉就完成了。
老桂林人龍付孫在1983年便開始賣米粉。“那時,一碗米粉一毛多錢。”他回憶道。
若干年后,他成了桂林米粉鹵水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原來的小粉店也擴張到了100多家連鎖店,還走出桂林開到了其他城市。
自從2021年在廣西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勞務品牌競賽項目中獲得桂林米粉制作項目金獎后,龍付孫在自治區人社廳邀請下,以“八桂米粉師傅”勞務品牌大師的身份為全區各地企業,院校的職工、教師授課培訓。
同樣在授課的還有復記老友粉第七代傳承人黃海波。“對于廣西,大家知道螺螄粉、桂林米粉,對老友粉還比較陌生。”20世紀60年代末,從他的爺爺開始,“老友味”一代又一代傳了下來,他希望把老友粉打造成南寧市的又一張“美食名片”。
小米粉 大產業
龍付孫和黃海波雖系不同“粉派”,但他們卻向著同樣的目標看齊——像柳州螺螄粉一樣紅火。自螺螄粉以“臭”火遍全網后,銷售排行穩居熱榜,它的成功也激勵了其他廣西米粉“走出家門”。
黃海波告訴記者,目前,外省的線下老友粉門店已經開店8家。
與還在摸索階段的其它廣西米粉們不同,螺螄粉產業已然十分成熟。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的螺螄粉大師李文森早在2008年便開始研究螺螄粉標準與預包裝,如今,柳州當地的傳統螺螄粉標準已經成形,而他在“八桂米粉師傅”勞務品牌培訓中,也把所有標準涵蓋到了課程里。
“比如調味,一斤螺螄湯要放多少螺螄、筒骨、鹽、糖等,包括酸筍的長短、大小,培訓已經完全把它標準化、量化。”李文森表示,通過培訓不僅保證了柳州螺螄粉的傳統風味,同時便于各地區從業者掌握螺螄粉制作技藝。
“不僅有制作技能培訓,還有米粉店運營管理課程,幫助我們迅速提升了創業能力。”來柳州培訓的學員都感覺收獲頗豐。
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有44種特色米粉,米粉產量占全國50%以上,米粉消費全國第一。2020年,柳州螺螄粉產業總產值近300億元(含配套及衍生產業等),桂林米粉產業總產值近70億元(含配套及衍生產業等)。目前,廣西約有米粉生產企業1000多家,6.5萬多家米粉店每天營業額2.3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0多萬個,一碗“小米粉”已經發展成為“大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力量。
市校企合作促發展
自治區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八桂米粉師傅”勞務品牌通過統一考核標準,加強培訓,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從業人員的基礎理論、技術層次和服務意識。在形成標準化勞務品牌標識后,提高市場認可度,促進就業創業。
據了解,廣西結合南寧、柳州、桂林、貴港等市重點產業和特色,啟動“八桂系列”勞務品牌培訓試點,采取“市校企”三方合作模式,全力打造“八桂米粉師傅”等八桂系列勞務品牌。組織職業院校、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專家開發制定專項能力考核標準,促進品牌標準化和規范化。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建設勞務品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邀請區內外知名專家、專家工作室領頭人,培養高素質勞務品牌從業人員。
此外,將勞務品牌項目納入廣西職業技能大賽、農民工創業大賽,以賽促訓、以賽促培,培養造就更多廣西工匠、能工巧匠,通過舉辦“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提供優質公共就業服務,建設勞務品牌創業孵化基地,促進勞動者實現高質量就業。
預計到2025年,廣西將建成“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師傅”三大八桂系列勞務品牌,重點培訓15個職業(工種),建設30個自治區級勞務品牌培訓示范基地、30個自治區級勞務品牌孵化基地、30個自治區級勞務品牌專家工作室。扶持60個勞務品牌龍頭企業,選樹60個勞務品牌領軍人物。累計開展勞務品牌相關培訓45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創業60萬人次以上。(本報記者 龐慧敏 本報通訊員 蔣少萱 戚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