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發布《珠海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
(相關資料圖)
發展目標
近期(2022-2025年),初步形成氫能產業鏈條,合理布局本市氫能產業發展。開展落實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儲運等一批技術研發及示范項目,實現氫能供給能力達3萬噸/年,形成逐步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氫能供應基地,制氫規模及成本在省內甚至國內具備一定競爭力;逐步構建多元化、安全高效、經濟的氫能儲運網絡;有序布局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加氫站(包括綜合能源站/改擴建站)不低于15座;加快在公交、物流等領域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及替代,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不低于520輛;推廣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及備用電源等不少于50套;建成不低于2個氫能領域的省級機構;建設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氫能產業園1個;引進或培育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10-15家(含龍頭企業1-2家);到2025年,氫能產業總產值預計達100億元。
中期(2025-2030年),逐步完善氫能產業鏈條,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形成與周邊城市協同互補、深度融合的區域氫能產業發展共同體。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項目初具成效,氫能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培養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鏈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各項指標達國際先進水平,與省港澳在技術開發、企業合作、平臺共享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動,帶動氫能技術進步與產品推廣,全面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
遠期(2030-2035年),逐步促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形成在氫能領域獨具珠海特色的創新引領優勢,氫能產業覆蓋交通、電力、工業、建筑等多個領域,實現氫能產業與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新業態深度融合的“氫能+智能”產業生態體系。
主要任務
落實國家戰略,建立完善政策體系
落實國家、廣東省以及廣東城市群相關政策規劃部署,強化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研究出臺加氫站布局規劃、年度實施方案等專項規劃及相關政策。加快制定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氫能應用安全與應急管理辦法、電解水制氫優惠電價、加氫站建設運營補貼、技術成果轉化獎勵、企業投融資貸款貼息獎勵等配套政策,建立并持續完善覆蓋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氫能供應體系、終端推廣應用、安全與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政策體系。此外,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制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隔墻售電制氫、能源用制氫項目不進化工園區并可對外銷售、母站/一體化站配套油站指標、綠色路權等政策措施以及新型儲運安全管理規范、氫能與碳交易融合發展等標準法規,破解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性瓶頸及制度性障礙。
強化創新驅動,建立產業創新體系
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契機,發揮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優勢,加快氫能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近期以氫能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引進氫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及創新團隊,夯實產業發展創新基礎;逐步加大科技創新專項扶持力度,圍繞“卡脖子”環節適度超前部署一批氫能項目;依托屬地科研平臺機構,積極對接高等科研院所資源,不斷提高屬地平臺的技術創新能力;鼓勵珠海市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珠海市氫能產業協會或產業發展聯盟,促進市內外企業合作交流。中遠期,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前沿關鍵技術創新,推動建設國家級氫能領域科創平臺,孵化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單項冠軍企業,不斷提升珠海市氫能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逐步打造氫能領域科技創新高地。
加強安全管理,加快構建供應體系
一、建立清潔、多元的制氫體系
加快盤活工業副產氫資源,穩步開展海上風電、光伏及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推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氫能供應基地。近期以工業副產氫回收利用為主,逐步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中遠期多措并舉推動建設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加大高欄海上風電制氫、西坑尾新寶電力“光伏+儲能+制氫+加氫”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推進力度,穩步提高綠氫在氫源供應中的比重,逐步構建成為以綠氫為主的大灣區氫能供應基地。
二、構建安全、高效的儲運網絡
開展壓縮氣態氫、液氫、固態儲氫等儲運技術路徑試點示范,探索構建多元化、規模化、低成本的氫能儲運體系。近期以20兆帕壓縮氫氣長管拖車儲運為主,支持金石能源等企業探索推動30兆帕及以上壓縮氫氣長管拖車儲運示范,探索開展固態儲氫、液氫、液氨、甲醇等儲氫技術示范應用。中遠期逐步擴大儲運規模,提升儲運效率,支持開展天然氣管道摻氫示范、探索在高欄港布局純氫輸送管道及氫氣海上船舶輸運等示范項目,推動構建安全、高效,且能有效輻射大灣區的氫能儲運網絡。
三、加快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站點布局,創新建站模式,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用氫終端的加氫網絡。近期以落實示范城市群目標任務為主,率先在高欄港集裝箱碼頭、西坑尾垃圾填埋場、珠海生態環保產業園、高欄港物流中心、三灶科技工業園等區域布局建設加氫基礎設施;優先利用停用的加油(氣)站改(擴)建加氫站,支持天然氣門站擴建站內制氫-加氫一體化站。中遠期結合燃料電池車輛、無人機、兩輪車、船舶等氫能終端應用推廣情況,逐步擴大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網絡,鼓勵海岸沿線多元化加氫站建站模式,構建完善安全、經濟、穩定的加氫網絡。
搶抓示范契機,加強終端推廣應用
一、推動落實城市群示范任務
緊抓廣東城市群建設機遇,重點開展全市燃料電池重卡、公交客車、市政物流以及城市建設車輛等示范推廣;支持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港澳旅游巴士、珠澳跨境巴士存量替換;鼓勵在生態露營區開展燃料電池擺渡車、房車等推廣示范;鼓勵燃料電池移動應急電源在消防、港口及船載備電等領域示范應用。積極拓展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探索開展燃料電池港口專用車、叉車、堆疊車等示范應用。
二、推動多元化氫能示范應用
充分挖掘珠海市氫能市場推廣潛力,推動多元化氫能示范應用。近期,在通訊基站、數據中心等領域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技術,在工商業用戶示范推廣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系統,在火電改造中開展“燃氣輪機摻氫發電”示范項目;支持在具備推廣條件的島嶼建設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示范項目,探索在離島構建“風光發電+儲能+制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局域能源微網系統;鼓勵燃料電池無人機在海事、電力巡檢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協同推進燃料電池船舶在港口交通等領域的示范應用。中遠期,積極拓寬氫能應用場景,建成覆蓋多領域多場景的氫能應用網絡。
加強配套建設,培育氫能產業集群
結合珠海市制造業基礎,堅持技術創新、引進培育雙措并舉,支持打造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現有格力鈦、中興智能等整車制造基礎,強化與燃料電池優勢企業協同合作,開發制造燃料電池整車;逐步開展燃料電池游艇、無人機、分布式發電系統等終端應用裝備制造;圍繞氫能供應體系建設,發展先進電解槽、高壓儲氫容器、氫氣壓縮機、涉氫閥門管件等氫能核心裝備制造產業。
強化協同發展,打造氫能產業生態
加強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國際氫能市場,構建技術、產業、應用融合發展的氫能產業生態,助推產業協同發展。近期,重點圍繞技術創新、氫能供應保障、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市場應用等推動與周邊地區協同聯動,打造氫能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樣板,加強與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以及港澳等地展開深入合作,形成協同互補、深度融合的區域氫能產業發展共同體。中遠期,積極對標國際先進技術發展水平,加強國際合作,持續完善珠海市“多元制氫+裝備制造+創新研發+示范應用”為一體的氫能產業生態鏈,助力打造氫能產業發展“珠海樣板”,打造形成氫能產業生態。
重點工程
技術創新體系創建工程
引進國內外制氫、氫氣儲運、燃料電池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及創新團隊,引領市內產業發展。推動珠海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中心、廣東省科學院珠海產業技術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珠海現代產業創新研究院等科創機構,以及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珠海科技學院、珠海城市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與先進研發機構、行業優勢企業等聯合成立氫能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創平臺,引進國內外高層次技術人才與團隊,培育氫能創新氛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支持高校積極響應企業創新需求,聯合培養高度契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
依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及相關科研院所,重點圍繞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部件、制儲運加核心裝備、氫氣品質檢驗檢測,共建檢驗檢測服務平臺。鼓勵企業、高校、平臺機構立足珠海產業布局,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地方、行業、團體等各類技術標準的研制工作,加強行業技術交流、提高行業話語權。
專欄1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1.珠海清華大學創新研究中心氫能技術開發平臺
聚焦氫氣制取、終端應用、安全與應急保障等領域,開展氫能關鍵技術攻關,強化珠海氫能產業鏈的優勢環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部署建設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重點實驗室,推進關鍵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推動先進電解水制氫系統、制氫安全與應急保障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應用推廣。到2025年,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技術人才及專家團隊,初步建成國內一流的氫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2.珠海市儲運裝備檢驗檢測服務平臺
聚焦氫能儲運技術及裝備領域,深化第三方檢測機構及相關科研院所合作并共建第三方平臺,為珠海市、全省乃至全國氫能產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測試、檢驗認證等配套服務。到2025年,建成年檢300輛長管拖車及10000支車載氫氣瓶的定期檢測能力。
產業協同布局優化工程
一、產業鏈培育專項工程
推動市內屬地企業向氫能產業延伸布局,做大做強。一是支持屬地整車企業根據具體應用場景正向開發燃料電池客車、物流車、環衛車、露營房車等多種車型。二是鼓勵屬地石油化工、管道企業圍繞主業創新探索開發膠粘劑、有機液態儲氫材料、純氫/摻氫管道等核心材料與部件。三是引導市內游艇、無人機、備用電源等企業開發燃料電池終端產品。
瞄準廣東省乃至全國氫能產業鏈短板環節,強鏈補鏈。一是圍繞質子交換膜、碳紙、閥門等氫能與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及關鍵部件的研發、生產與制造,以及氫氣品質檢驗檢測、裝備安全評價等技術,精準布局技術攻關與引進產業化項目。二是以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30兆帕壓縮氫氣長管拖車示范為契機,引進培育電解槽、高壓儲氫/運氫容器、氫氣充裝設備、氫氣壓縮機等氫能裝備高端制造產業。
專欄2珠海市氫能產業園示范工程
該項目圍繞電解槽、30兆帕壓縮氫氣長管拖車、氫氣充裝設備等氫能裝備,質子交換膜、碳紙、儲氫材料、閥門等核心部件與材料,整車、無人機、備用電源等終端產品,鼓勵本土企業進駐轉型,招引行業優勢企業,布局裝備與部件制造生產線、檢驗檢測認證中心等項目,并適時布局加氫基礎設施及燃料電池汽車等終端應用示范項目,建設氫能展覽展示宣傳中心,全方位打造珠海首個氫能產業基地。展望到2025年,儲備一批產業化項目,引育一批代表企業,初步形成規模化、集聚化發展的珠海氫能產業區。
二、區域協同專項工程
加強氫能供應協同發展。發揮自身氫源供給優勢,積極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和地方,探索多種儲運方式實現本市氫源外輸,補齊廣東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氫源緊缺短板。
加強創新能力協同發展。依托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借助深港澳科研資源,在技術開發、平臺共享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促使跨區域創新資源要素流通,加強國際項目的開發及產品示范,賦能氫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
加強產業布局協同。對內引育省港澳產業鏈缺失環節,鼓勵本土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突破產業關鍵環節共性技術瓶頸;對外引導整車等終端應用與周邊部件資源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加快產品輸出,助力構建資源優化配置、錯位互補的發展格局。
氫能供應體系建設工程
一、氫氣制備專項工程
依托120萬噸/年石腦油項目工業副產氣資源,加快建設回收—提純—充裝項目,實現對外供氫年產能達1.6萬噸。保障珠海市用氫需求,同時向珠三角等周邊缺氫城市供應氫氣。
推進西坑尾新寶電力“光伏+儲能+制氫+加氫”項目;探索建設站內天然氣制氫-加氫一體化站(制氫潛力>5噸/天);鼓勵垃圾焚燒發電廠利用沼氣資源制氫。
依托高欄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耦合金灣電廠谷電,建設“綠電耦合火電制氫工廠”,探索氫儲能與海上風電等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發電協同運行的商業化運營模式。
專欄3氫能供應基地制氫示范工程
1.長煉副產氫回收充裝項目
長煉120萬噸/年石腦油生產特種化學原料的聯合化工裝置,生產過程會排放2萬標方氫氣/小時的工業副產氣,采用PSA裝置提純可得到純度高達99.9999%的氫氣,產能超40噸/天,年產能約1.6萬噸/年。項目可結合下游氫氣需求,通過調整原料組分,提高氫氣產能最高達100噸/天。
2.西坑尾新寶電力“光伏+儲能+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
該項目包含光伏發電、儲能(電化學儲能、儲氫)、制氫及加氫四個部分。其中,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59.4兆瓦,年發電小時數為1060小時,首年發電量6300萬度。制氫系統總裝機規模為90兆瓦,最大產氫量為18000方/小時(采用18組單臺制氫規模為5兆瓦的裝備組合而成)。若項目利用全部光伏發電(不上網)制氫,制氫潛力約3噸/天(年產能約0.11萬噸/年);若項目僅利用電網谷電(8小時)制氫,制氫潛力約12.8噸/天(年產能約0.47萬噸/年);若項目使用電網供電(24小時不間斷)制氫,制氫潛力約38噸/天(年產能約1.4萬噸/年)。
3.垃圾焚燒發電廠沼氣制氫項目
該項目依托垃圾焚燒發電廠1萬方/小時的沼氣資源(約含60%甲烷,由垃圾滲濾液所得),對沼氣進行脫硫等凈化處理后,開展甲烷重整制氫,制氫潛力達25噸/天(年產能約0.9萬噸/年)。
二、氫能儲運體系建設專項工程
發揮屬地能源企業氫氣儲運經驗優勢,重點開展30兆帕及以上壓縮氫氣長管拖車、固態儲氫、液氫儲運、區域內管道輸氫等示范應用,建設氫能運輸走廊;探索在碼頭建設氫能集散中心,通過船運、管道等方式實現接收/出口氫氣。
專欄4氫氣儲運示范工程
1.30兆帕及以上壓縮氫氣長管拖車儲運示范項目
路線1:長煉、西坑尾新寶電力制氫等項目-市內各加氫站;路線2:長煉、西坑尾新寶電力制氫等項目-廣州、東莞、深圳、佛山、中山等周邊城市加氫站。該項目將通過開展30兆帕及以上長管拖車儲運示范(單程運力約為600公斤氫氣),驗證技術可靠性,探索形成道路運輸規范,提高儲運效率,加快打造大灣區氫能運輸走廊。
2.氫氣管道輸送示范項目
在高欄港建設首座加氫母站,建設氫氣管道與高欄港制氫企業連接,保供母站氫氣。中遠期,視氫氣上游供應情況和下游市場需求,探索構建高欄港氫氣管道輸送網絡,以碼頭氫能集散中心為中心將上游氫源串聯,對內通過管道供應加氫站、化工需氫企業,對外通過陸地道路、海上船運、管道輸送等方式實現氫氣供應。
三、加氫網絡建設專項工程
在高欄港內建設首座加氫母站(日加氫能力2噸或以上),支撐高欄港燃料電池車輛的加氫服務。探索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公交及旅游線路、環衛車行駛路線、物流園區等建設加氫基礎設施。支持上沖站、金鼎站、拱北站、三灶站、平沙站、金鼎那洲站等現有加氣站改(擴)建加氫基礎設施;根據場地情況和下游氫氣需求,因地制宜探索采用站內天然氣制氫-加氫一體化站、液/固態儲氫型加氫站、撬裝站、固定站、子母站等多種建站模式。
專欄5加氫站建設工程
1.高欄港加氫母站項目
在高欄港建設珠海首座加氫母站,日加氫能力不低于2噸,配置35兆帕和70兆帕(留加注口)兩種加注接口。就近選擇氫源企業合作,建設輸氫管道點對點供給氫氣。站內配備充裝接口,為臨近周邊加氫站提供氫源。
2.制氫加氫一體化站項目
合理選擇金鼎、南屏、金灣、臨港等天然氣門站,建設制氫能力不低于500標方/小時、日加氫能力超1噸的天然氣制氫加氫一體站,建成可滿足公交車100車次或物流車150車次的加氫需求。
氫能終端示范應用工程
一、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專項工程
優先在市政環衛、城市建設、機場快線、城際(跨境)快線、旅游觀光等固定線路運營的公共服務領域開展燃料電池車輛存量替代及增量推廣;開展港口燃料電池運輸及專用車輛推廣示范,支持高欄等港區碼頭在重卡、物流車、冷鏈車等中重型運輸車輛以及叉車、堆疊車等特種車輛領域優先選擇燃料電池車輛替代,研究制定燃料電池船舶的推廣應用方案。此外,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下,支持開展高欄港氫能碳減排交易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氫能燃料碳減排核算方法學,研究氫能碳減排交易路徑,助力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創新形成以氫能推廣應用助力港口減排的實踐樣板。
專欄6綠色港口示范應用工程
以推廣應用燃料電池物流車、重卡、冷鏈車、通勤班車、市政環衛車等為重點任務,從交通逐步拓展氫能在機械作業、安全巡查、應急保障等領域應用,加快建設綠色港口示范應用區。同時,率先探索推廣應用氫能終端應用的碳減排交易機制。中遠期,逐步示范推廣燃料電池船舶。
二、氫能分布式發電/儲能專項工程
大力探索在市內住宅小區、商業樓宇、醫院、離岸酒店等場景推廣使用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系統。引導電源設備企業與電信企業合作,探索在通訊基站、數據中心等場景推廣應用燃料電池備用/應急電源。支持利用海上風電和海島光伏資源,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儲能系統和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項目,逐步構建獨立性海島離岸微電網。
專欄7分布式能源示范應用工程
1.離岸海島分布式能源示范應用項目
充分發揮珠海市海島資源優勢,聯合優勢產業鏈優勢企業,在有條件的區域布局開發大規模、分布式、多容量等級的可再生能源制儲用氫耦合系統。通過構建基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氫-儲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為離岸海島供電、供熱,為我國南海群島建立離岸微型局域能源網絡探索路徑和積累經驗。
2.金灣月亮湖多功能示范應用區項目
在金灣月亮湖露營基地示范應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分布式發電等發電氫能終端產品,同時示范應用露營房車、自行車、備用電源等配套產品,將金灣月亮湖露營基地打造為全國首個氫能源綜合利用多功能露營示范區,推動氫能與旅游業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