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全球溫度存在失控風險,未來幾十年世界將進一步面臨氣候危機。由于全球變暖,過去每5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高溫,現在預計每6年就會出現一次,同時暴雨和干旱也將變得更加頻繁。
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日內瓦發布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中的內容。該報告由來自66個國家的234位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完成,首次量化了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在氣候變暖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性。
對此,中國一直在行動,并于2020年9月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涉及領域多、影響范圍廣、任務繁重而艱巨。
在“雙碳”背景下,氫能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氫能作為21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最具潛力的二次清潔能源,受到全球范圍的高度重視,未來有望在我國能源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據金聯創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位居全球第一,綠氫供給潛力巨大,綠電制綠氫已成為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行業共識。
為促進氫能產業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2022年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氫能清潔低碳特點,推動交通、工業等用能終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明確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
《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和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明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到2035年,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
金聯創數據顯示,從氫能產業鏈來看,加氫站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環節,近幾年得到飛速發展,我國加氫站數量從2016年不到10座迅速增長到2022年274座,其背后離不開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22年關于氫能發展的政策數量較2021年略減少,氫能的規劃已經從中央下沉到地方。截至2022年,全國已經超20個省份設置遠期具體數量目標。
金聯創統計數據還顯示,全國已有20個省份公開發布到2025年的氫能規劃。根據各省的政策文件,到2025年的氫車保有量將達到108370輛、加氫站數量有望達1339座,氫能產業規模將達到9200億。
在加氫站發展上,各級地方政府發布了多項加氫站建設和運營補貼政策,不斷完善、簡化加氫站建設行政審批流程,為企業建設加氫站提供更多便利。在政策、產業環境各方面利好因素共同推動下,未來加氫站產業必將迎來迅速發展。
以上數據分析來自于金聯創專享研究報告。此外,金聯創專享市場研究服務,包含專享研究報告、專享數據庫、專家團隊問答等,將為您全面、深度解析氫價值鏈。欲知詳情,請參見金聯創專享市場研究服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