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27日,河源市人民政府印發《河源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
發展布局
著力低碳發展,強化城市副中心能源綠色轉型動力。主動把握能源轉型大勢,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依托燈塔盆地和古竹—義容兩個城市副中心分別作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推廣生態友好型“光伏+農漁業”開發模式,有序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完善與高質量農業發展配套的能源基礎設施。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減少非電行業燃煤消費量,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持續實施煤改氣工程,推進散煤清潔替代;在居民生活、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加快電能替代,進一步提高電氣化水平;深入推進重點用能領域低碳轉型,推動傳統工業領域節能改造提升;探索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逐步開展氫能項目的前期工作,勇當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引領者。
新能源交通服務網絡。加快推動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建設,支持推進居民小區充電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內部專用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配套政策措施,強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謀劃布局和規劃建設加氫站,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試點示范。研究推進加油加氫合建站,積極發展交通領域的氫能利用,開創交通領域能源服務新模式。
重點任務
以支撐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為核心,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以公交及出租站場、城市公共建筑物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路內臨時停車位配建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為主體,以住宅小區停車場、公共機構及企業內部停車場配建的專用充電基礎設施為補充,以加油站配建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助力出行,以郊區、鄉鎮配建快充站助力電動汽車下鄉,以充電智能服務平臺為支撐,加快建設適度超前、便利高效、布局合理、便捷安全的充電服務體系,提升充電服務水平,保障和促進電動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出行需要。到2025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集中式充電站(點)500座(個)以上,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約2000個,公共樁樁車比達到1:6.4,在城市核心區充電設施服務半徑不超過2千米。在條件合適的地區,謀劃布局和規劃建設加氫站,研究推進加油加氫合建站建設,開創交通領域能源服務新模式。
積極推進氫能研究。積極引導企業從上下游產業鏈條關系角度拓展氫能相關產品市場,增強企業間的聯系與合作,探索建立和完善氫能相關的核心產業鏈條。抓住廣東省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趨勢,依托水資源等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拓寬氫源渠道。探索發展氫燃料電池發電裝備,加快氫能應用。
推動新能源汽車智造產業基地建設,集聚發展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及儲能設備,重點引進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充電設備等電池關鍵零部件,培育發展多類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高性能儲能設備。抓住廣東省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趨勢,重點依托水資源優勢,突破氫能生產領域和氫能儲運領域,形成標準化的加氫站現場制氫、儲氫、加注一體化模式并推廣應用。
圍繞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能源生產端智能感知和智能終端,完善實時預測、智慧調度、精準預警和智能運維等功能,打造能源主體協調互補、能源網絡高效互聯的智慧能源供給系統。建設能源數據中心,推動各類能源資源協同互動,構建智能化生產運營及決策應用平臺。大力支持智慧用能、能源交易、能效評價、能源系統集成、工程設計及咨詢、創意設計與研發、互聯網與物聯網服務、第三方物流等多個生產性服務業平臺建設。探索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加氫設施、智能電表及智能交互終端設備、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融合發展的技術創新,推動智能微網、分布式能源、儲能系統等能源新科技創新及應用平臺。
結合城市建設和油氣管網發展,優化布局城市加油站、充電基礎設施、油氣電氫一體化站,建立智慧能源供應網絡,引導傳統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互補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