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沖動“剁手”?網購成癮或是精神障礙?——心理專家揭秘背后心理學原理

時間:2022-03-17 10:44:21    來源: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家人們!準備好了嗎?買它!”聽到這句話時,不少人腎上腺素飆升,按捺不住下單。

近年來,“直播帶貨”作為時下非常火熱的一種新興購物方式,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很多商家、個人紛紛通過各大網上直播平臺帶貨銷售商品。

為什么人們總是更容易在直播間“剁手”?“買買買”停不下來可能是種病?3月16日,記者邀請到義烏市中心醫院精神衛生科心理咨詢師崔囡囡,為“剁手族”揭秘直播購物背后的心理學原理。

看直播易引發沖動消費

“最后一分鐘”“最后一批”“沒了沒了,搶沒了”……在一間美妝直播間里,主播們熱烈的聲音刺激著喬喬(化名)的耳膜,尤其是看到直播間里的兩位主播一問一答地說著:“什么?這么低的價格?上錯了吧!”“還有沒有,好多寶寶沒搶到!”讓喬喬有些遏制不住去搶購的念頭。

這幾天,喬喬一會兒心里嘀咕“這瓶乳液的價格比上次買的時候要劃算”,一會兒又恨恨地想“不買了,真的不能再買了”,但最終還是忍不住在直播間里搶購了六七款福利美妝產品。其中一瓶專柜賣1500多的香水,當喬喬聽到主播喊著“原價1580,現在只要598,太劃算了,以后不會再有了”時,喬喬立即沖動地下了單,可是隨后想了想,家里這種甜香型的香水實在太多了,又申請了退款。

喬喬坦言,自己除了此類沖動下單,有時候因為自己追捧的主播開了福利場,優惠的價格加上對主播本身的好感,下單時更不會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價格是否合適等問題。

通過福利款吸引消費者下單,該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對某人某事作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主播先給出原價,讓人覺得很貴,然后再看直播間的優惠,力度就非常大,而且有很多贈品,消費者就覺得特別劃算,極容易產生沖動消費。

“大家手上的小樣是不是越來越多了?”崔囡囡說道,有的賣家會先給用戶一些小甜頭小折扣,再現場與供貨方溝通加大優惠力度,一步步引導用戶去消費。這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登門檻效應”,是指人一旦接受他人一個小要求,為了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商家慣于制造緊迫氛圍

“當時急急忙忙地下單,也沒有錄屏,視頻收到后感覺沒有那么大。”近日,陳雨(化名)向記者反映,前不久她在直播間里買了一條鉆石項鏈寄到了,她卻覺得無論是鉆石的大小和質感,怎么也不像直播間的那款。

陳雨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告訴記者,自己自從在抖音直播間購買過一次金飾后,后臺就不斷給她推送飾品、金器、玉器等直播內容,因為平常除了帶孩子也沒有其他事忙,陳雨一般就會看很久的直播推銷,然后下單。

“其實直播間里的東西雖是親眼所見,但也有可能會和實際有很大差別。”陳雨說,比如同樣是一條牡丹花的金項鏈,同款在專柜的價格至少在3000元以上,但是直播間只要998,收到貨后,她發現直播間的產品雖然與專柜的款式一致,但克重明顯輕與專柜2克以上,她懷疑自己就是買到了偷工減料的,所以價格低廉,但是自己聯系客服時,客服卻以商品本身沒有問題拒絕退貨。

陳雨將自己在直播間里的沖動購物歸因為主播們的饑餓營銷。“明明一共有50件商品,他們先上20件,瞬間‘秒’沒后,就會說給直播間的寶寶加贈福利,再上20件,如果再賣光了,就再上10件。”陳雨說,有些東西可能本來還有些猶豫,可是點開一看缺貨了,立即就會覺得遺憾,待主播補貨后就會毫不猶豫地下單。

在直播間,主播會告訴你商品都是限量,若你手慢則無,于是大家覺得很少很珍貴,搶到就是賺到。崔囡囡介紹,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稀缺效應”,也就是常說的饑餓營銷,即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假象”、以維護產品形象,并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而消費者在商家營造的緊張氛圍里也更容易腎上腺素飆升,沖動消費。

另外,部分商家有意通過商品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搶購成功的僥幸秒殺,引起買家之間的競購行為,引發麥克斯韋爾效應。即任何事情都比你預期的更令人滿意;任何事情都能辦好,而且是在最佳的時刻辦好,這就是“麥克斯韋爾定律”,讓你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占到便宜的“幸運兒”。

在直播間,許多主播也特別喜歡強調,直播間有多少人或某某用戶又下單多少件。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從眾效應”,俗稱“隨大流”,是指人們受到群體壓力,跟從群體進行選擇的行為。

崔囡囡稱,觀看直播的人很多,個體在聊天框會看到別人跟著下單,在群體里自我意識水平就會降低,自我控制力也會降低,去買一些超出自己消費能力或者根本不太需要的東西。

網購成癮竟是患了“囤積障礙”

2007年初,莎莎裝修房子時接觸了網購,自此她感覺自己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當時有些東西實體店買不到,所以就找同事在網上買。沒有你買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莎莎說,家里的地板、家具、沙發、大衣櫥等都是在網上買的,甚至壁紙、洗臉盆等。她現在基本不去超市,什么都能在網上買。

查閱消費賬單,近15年來,莎莎網購就花了80多萬元。這些年她的快遞不斷,幾乎天天有。莎莎在網上買過一套音響,不好用,沒聽幾回,一直在那放著。現在家里有很多衣服,買了之后基本就沒穿過。“當時覺得挺好看,穿在身上一般,又懶得退。” 她的購物車里有一個烤盤已經“躺”了669天。她喜歡烘焙,家里有很多做烘焙的原料、模具、包裝,烤盤也有好幾個,但她看到了還是想再買。而她現在的做法是,先放到購物車,說不定過幾天就忘了。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悄悄改變著莎莎的購物習慣。“宅家抗疫那段時間,待在家里實在無聊,我就看直播打發時間。”莎莎說,面對每天遞增的確診病例,自己只有在直播間“買買買”的時候才能不讓自己感到那么焦慮,也正因如此,自己不知不覺間通過直播間囤了很多防疫物資,消毒紙巾、消毒液、口罩、面罩……莎莎指著房間里如今依舊堆積如山的防疫物資,甚至很多是還沒有拆封的快遞,自嘲自己可以開一間小賣部了。

可她不管是不穿的衣服,還是幾乎從沒用過的日用品,就連廢報紙都堆在家里,總覺得“將來可能有用”,以至于房間里連下腳都困難。一旦丈夫勸她丟掉一些東西,莎莎便極力反對,如果丈夫偷偷處理掉部分物品,她就難過得直哭。經醫生完善相關檢查診斷,莎莎被確診為囤積障礙。

“高消費只是表象,大量網購是內心和精神匱乏的“囤積障礙”現象,根源是心靈成長問題。”崔囡囡解釋,囤積障礙是對無用或價值不大物品的無休止的收集和不愿丟棄,從而占用了大量空間為特征的強迫性障礙。囤積障礙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早期,可持續終身,人群患病率為2%~5%。據研究發現,該病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氣質因素有關,52%的囤積障礙的發生與個體經歷的生活應激事件有關。不過,研究者未發現囤積障礙的發生與早年受到的物質剝奪有關。目前,囤積障礙的主要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

崔囡囡提醒,囤積障礙如果不加干預,容易慢性、進行性加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改善癥狀,預防疾病進展。

90后沉迷直播網購成癮

近年來,隨著直播賣貨主播的火爆,觀看直播“買買買”替代了用戶以往的購物方式,消費者聚集在各大電商平臺主播的直播間里,像百米沖刺的運動員,只等一聲“買它”令下,鏈接通往的商品便是他們有限時間里必須要到達的終點。

與大多數“剁手黨”一樣,90后的西蘭(化名)沉迷于購物直播,沒事就拿著手機看直播,提前好多天就開始將心儀的物品放進購物車準備血拼。讓人驚訝的是,去年“雙十一”當天夜里,她購物車的東西金額高達近萬元,而且她準備買的都是些非生活必需品,主要為衣服、鞋子及食品等,光是鞋子就買了5雙。盡管她因購物負債累累,生活陷入了危機中,但她對購物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孜孜不倦。

西蘭說,自己明明深知亂花錢不好,但每次一打開購物直播,聽到主播的介紹,就感覺好像有種無形的推力讓她不顧一切地購買商品,如果控制不買的時候,心里就會感覺到很難受,購物的時候有種“非常爽”的感覺,而購物后又出現對不起家人的內疚后悔感。

殊不知,西蘭患上的是一種心理疾病——購物成癮。崔囡囡介紹,購物成癮,又稱強迫性購物、購買癖等,常發生于女性。主要表現為不合理的購物沖動意念和購物行為,這種購物沖動或行為使其陷入窘境,嚴重地影響了其社會活動和職業功能,最終成為問題,或欠債或破產。

“當然,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出現了以上癥狀,也不必病急亂投醫,還要看這種購物行為的嚴重程度,比如是否影響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關系。建議到正規醫院成癮專科進行確診,購物到成癮之間還是有界限的,這需要專業醫生來判斷。”崔囡囡表示。

崔囡囡還稱,臨床上有不少購物成癮表現的患者,可能是由于本身就有一些心理問題,通過“買買買”來轉移注意力、宣泄焦慮、抑郁的情緒。當心理問題得到有效治療,不良情緒緩解后,也就不再需要通過購物來宣泄情緒。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喜歡“買買買”的人都有購物成癮的傾向。如果大多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沒必要過于擔心。如果出現對購物極度癡迷、有不可抗拒的購物沖動、反復過度購買、沒法控制自己等情況的,則需要引起重視。

關鍵詞: 心理學原理 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