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技術比我的‘老方法’簡直好太多了,省時省工,產量還高,希望以后農業專家團隊能夠經常來給我們在蔬菜種植技術上給予指導和幫助。”3月22日,武漢市黃陂區伏東村村民吳生民激動地說道。
說起吳生民,今年是他在這片土地上工作的第4個年頭。之前多年的務農經驗,讓他對到來的農業專家組很是抵觸,他認為這些專家只是多喝了幾年“墨水”,也就是個“紙上談兵”,哪里有什么實踐經驗?而接下來的培訓中,專家講授的很多技術經驗和方法卻解答了他正“頭疼”的問題。那天,他和農業專家團隊整整聊了一下午。
今年3月份以來,為了加大“造血”力度,促進伏東村農民增收,武漢公司邀請武漢市農科院專家祝菊紅及團隊進駐蔬菜基地,開設“田間課堂”,講解春耕施肥、種植技巧,指導村民學科學、用科學,通過技術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新改造的大棚重新覆蓋了加固保溫膜、覆蓋了黑色遮陽膜、同時將傳統嫁接竿改成了吊蔓,將傳統地膜換成灰膜,你們的蔬菜基地大棚設施改造,已經為下一步蔬菜種植準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一番現場查勘后,農科院專家祝菊紅對蔬菜基地設施條件表示肯定。
黃陂區伏東村蔬菜基地作為武漢公司的扶貧點,2017年8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5年來,蔬菜基地已形成種植規模,各類有機蔬菜年產量約150噸,每年為伏東村及村民帶來直接收益超過50萬元,解決了當地村民就業難題,為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脫貧奔小康起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從田間生產到職工餐桌,“產供銷一條龍”的模式,既解決了農民“投入產出”的后顧之憂,又增強了職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早規劃、早準備,多措并舉搶農時、科技種植促進產量,切實為職工辦好事、辦實事,武漢公司在與專家團隊接下來的深度合作中,將根據蔬菜基地的現行模式,為基地量身打造全年的種植方案。一方面運用新育苗技術和種植方法,不斷調整種植結構、縮短蔬菜瓜果供應淡季時間,提高土地的產能,另一方面通過小范圍推廣“試驗田”,引進種植更多“新特優”品種。
同時,蔬菜基地作為武漢公司職工食堂的供給渠道之一,從“職工不光要吃得好,更要吃出健康”的目的出發,在確保蔬菜綠色無公害的基礎上,保證職工的“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讓職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幸福的“味道”。
下一步,武漢公司將進一步把鄉村振興與“為群眾辦實事”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在現有的綠色蔬菜種植基礎上擴大生產范圍,引進更多‘新優特’品種,帶動村里的“農家樂”“民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以蔬菜種植產業作為抓手,與伏東村攜手“繪制”發展藍圖,為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