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歲的男孩小哲(化名)患有先天性中耳膽脂瘤,在患者低齡、病癥罕見、臨床易漏診等前提下,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及時發現病癥并順利完成手術,為其拆除了耳內的“定時炸彈”。
半年前,小哲的家人發現,孩子右耳流膿且膿量較多,口服及外用滴耳藥物后流膿有緩解,但停藥后流膿的癥狀就反復出現,持續不干耳。
“看了不少醫生,一直都按外耳道炎在治療,但始終沒有明顯好轉,最近我們喊他的時候,孩子的反應不是很迅速,感覺聽力變差了。”小哲父親的擔憂最終在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就診時得到了驗證。面對診斷結果,他十分慌張:“第一次聽說這個毛病,萬萬沒想到。”
“必須盡快手術,越快越好!”綜合患兒聽力情況、乳突氣化情況、病變范圍、周圍骨質破壞程度等,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樓正才提出建議。盡管醫院耳鼻喉科已常規開展兒童先天性中耳膽脂瘤手術,但以往患兒年齡多為5-10歲,在樓正才的醫師職業生涯里,像小哲這樣僅有3歲的低齡先天性中耳膽脂瘤患兒,也是第一次遇到。為最大程度確保手術療效,減少患兒傷害,樓正才主任醫師團隊經過多次病例討論,最終為小哲制訂了個性化手術方案。
經過兩小時的手術,樓正才主任醫師團隊順利清除了患兒中耳膽脂瘤并行聽骨鏈重建。術后經過耳道換藥,患兒右耳已不再流膿,家長發現孩子聽力有好轉。
據統計,先天性膽脂瘤的發病率為0.12/10萬,平均發病年齡為5-7歲,約占中耳膽脂瘤的2%-5%。但小哲的特殊之處在于,起病隱匿,又由于低齡難以清楚表達自己聽力減退及耳鳴等不適,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樓正才說,雖然膽脂瘤不是癌性病變,但具有較強的破壞性,隨著病情發展,膽脂瘤不僅可破壞聽骨鏈導致聽力減退,也可引起顱內外并發癥,導致面癱或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家長注意到小孩看電視需要增大音量、日常溝通需要提高音量呼喊或發現患兒出現持續性耳道流膿、患兒自述耳痛、耳鳴、眩暈等不適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前往醫院耳鼻喉專科就診、完善耳朵CT等檢查,做到早重視、早處理,避免聽力進一步惡化。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先天性中耳膽脂瘤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一旦確診,患者應盡快手術治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