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世界微動態丨技術貼!“丫丫”“萌蘭”“果賴”……怎么區分這么多熊貓誰是誰?

時間:2023-04-28 21:24:42    來源:山西晚報

經過約16小時的飛行,


(資料圖)

運送旅美大熊貓“丫丫”

的貨運專機

于北京時間4月27日下午

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降落,

“丫丫”順利回國。

4月27日,旅美歸國大熊貓“丫丫”在位于上海的隔離檢疫圈舍內。圖片來源:新華社

說起最近國內

最受歡迎的幾只大熊貓

絕對是頂流中的頂流!

比如西直門三太子萌蘭

自帶霸氣的出場

(補充一句:以后是丫丫的鄰居!)

↓↓↓

四川女明星花花

(綽號果賴)

↓↓↓

還有在韓國被寵成小公主的

福寶、樂寶等等,

最近只要一打開社交媒體,

那就像捅了熊貓窩一樣,

全是各式各樣的大熊貓。

但你知道這些熊貓該怎么

“認不同”嗎?

小坊這就給大家一點干貨!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

我們看到的大熊貓其實有兩亞種

大熊貓,

是食肉目熊科大熊貓屬的

獨苗苗,

現存有兩個亞種:

  • 生活在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內多個山系的大熊貓指名亞種,也就是所謂的四川大熊貓;

    • 以及只生活在秦嶺山區內的大熊貓秦嶺亞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嶺大熊貓。

      雖然是同個家族的好兄弟,但因為重重山脈的隔絕,這兩種熊貓已經幾十萬年來沒有來往過了。秦嶺大熊貓無論是進化還是遺傳多樣性,都比生活四川大熊貓要原始。

      從外觀來看,

      兩種大熊貓其實也很好辨認。

      • 秦嶺大熊貓的頭小,牙齒大,偏圓的頭骨讓他們更像我們熟悉的老虎等貓科動物。

        • 而四川大熊貓的頭大,牙齒小,頭型更像熊類動物。

        • 簡單來說,就是秦嶺大熊貓臉圓頭圓嘴短,像貓咪。而四川大熊貓腦袋長,嘴巴尖,像熊。

          • 此外,還有一個不太顯眼的特征——秦嶺大熊貓的胸部及腹部的毛色多為深棕色。

          • 通體棕色的大熊貓七仔,就是秦嶺大熊貓中的棕色典范。迄今為止,棕色大熊貓在我國的發現達 10 次,全部都出現在秦嶺地區。

            七仔

            如果說四川大熊貓

            和秦嶺大熊貓還算好區分

            熊貓個體間的區分

            就需要花點心思了

            首先排除四川女明星花花這樣

            先天的“矮胖三角飯團”,

            我們想要區分其他熊貓,

            第一個要看的就是毛發顏色。

            花花

            除了棕色這個特例,熊貓的黑色部分毛發還可以細分為深黑色、深灰色和淺灰色等。

            像生活在四川大熊貓繁育基地的績效,就格外出眾——就像生著生著沒墨了一樣,它出生居然是淺灰色,和其他黑白團子比起來是格外顯眼。

            現在的它,生活在四川都江堰熊貓谷,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和別熊一樣的黑色,不過某些角度下依然能看到它的毛色是偏淺的。

            看完顏色,就可以看耳朵了。經常看熊貓的視頻的人就會發現,這熊耳朵,還真是各有各的長法。

            比如“西直門三太子”萌蘭,

            就是一對顯眼的扇形招風耳,

            跟他陽光開朗

            大男孩的身份十分相符。

            萌蘭。圖片來源于網絡

            出生就以胖聞名,成為大熊貓基地有史以來有記錄出生體重最重大熊貓幼崽的胖女孩艾玖,則是有一對十分飄逸的精靈耳,好像她晃晃腦袋,那對耳朵就要撲棱著翅膀飛出去了一樣。

            艾玖。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女明星花花的淘氣弟弟和葉,則有著和性格完全不符的內斂小耳朵,耳朵形狀小而尖。

            以面相兇狠出圈的“黑道”熊貓緣小,耳朵則是符合“熊設”的飛揚跋扈,搭配著形狀兇狠的黑眼圈,一看就不好惹。

            除了耳朵形狀,黑眼圈形態、大小也是作為輔助的辨認特點。比如被戲稱為“二狗”的潤玥,就自帶眼線,黑眼圈部分飛出去兩筆,十分好認。

            潤玥。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高階的熊貓粉絲,

            還可以看肩帶。

            從大熊貓的背部觀察,那道橫過來的黑色部分就是肩帶了。萌蘭的肩帶比較寬,而和葉的肩帶則非常細窄。

            如果大熊貓剛好正對著你,還可以看看它們的臉型、鼻梁高低等等細節……

            把以上這些細節組合在一起看,你一定能成為動物園里面最會認熊的那個人。

            不過這些辨認方法,針對都是那些坐在動物園乖乖坐著給你看的大熊貓們;對于那些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大熊貓,想要看它們的全貌那可真是比登天還難。

            那么對于這些神出鬼沒的

            野生大熊貓們,

            科學家又是如何區分的呢?

            答案很簡單,看便便,找腳印。

            咬節法是傳統的野外大熊貓個體識別方法。通過對熊貓便便中竹節長度、形狀的分析,以及領地大小等信息綜合,就可以鑒別個體并且進行大致的估算。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科學家也開始用上了 DNA 識別法。

            在便便上,會包裹著一層由腸道分泌出的黏液,它能夠保護熊貓的腸道不被纖維劃破。通過采集這種黏液,就可以在實驗中鑒定熊貓個體,分析它的健康狀況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不過這種鑒定方法只適用于特別新鮮的便便,如果已經從“濕青團”變成了“干青團”,就沒辦法用了。

            足跡,是科學家們在野外追蹤野生動物的常見方法。通過對腳印的分析,科學家們可以找到熊貓的生活軌跡、生活狀態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而熊貓的腳印也十分特別,它們進化出的偽拇指讓它們能夠抓握竹子,也讓科學家在分析足跡有了很多信息。

            總而言之,對于野外的科學家們來說,能用來辨認熊貓的信息就要少得多了。而且就算能夠辨認出熊貓個體,也可能根本就見不到熊貓本熊。

            來源:科普中國、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內容如涉及侵權等問題

            請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