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光線穿過窗戶,照進整潔的房間里,剛剛拖過的地面,帶著一點兒濕潤,散發出淡淡的消毒水味道,70歲的趙清高走出房門,穿過走廊,走到院子里,院子里已經坐著許多老人,有人圍在一起打牌,有人聚在一起聊天,他們都是失能或半失能的鄉村困難老人,在這間位于山東萊蕪鄉村的敬老院中,最長的已經住了十多年。
這個建在山村里的敬老院,位于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房干村。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一個收治鄉村困難老人的敬老院
(資料圖)
2023年5月18日清晨,風吹散了前一天晚上的高溫,天氣有點兒陰,連日的酷熱終于有點兒退卻,院子里的筍和生菜,也顯得鮮嫩了很多,兩位老人正提著花灑,給蔬菜澆水,旁邊不遠處的廚房里,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傳來,兩位敬老院的工作人員,早早地開始準備70多人的午餐。
兩位大姐正在給老人們準備飯菜。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是一間建在山村里的敬老院,位于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房干村,早在2009年就開始投入使用,原本是一座鎮級的敬老院,由政府出資修建,服務各個鄉村的困難人群。敬老院院長崔訓東也是一位老人,他告訴記者,敬老院里的老人,來自周邊的各個鄉村,都是孤寡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他們無兒無女、也沒有家庭,在失能或半失能后無人照料,如果留在村里,生活、就醫等都成問題。而這座敬老院建成后,他們就可以住進這里,享受免費的養老服務。
敬老院的院子里,兩位老人正在閑聊。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2017年,敬老服務的對象,擴大到三個街鎮,住進這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趙清高就是一位半失能的老人,兩年前,他雙腳受傷,雖然不太影響走路,但卻不能繼續勞動,單身一人的他難以維系生活,由村里推薦到了這里,在這里,他的日常生活、保健、醫療等,都由敬老院的工作人員負責。
敬老院里的老人——趙清高。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七十二位老人的清晨活動
敬老院所在的房干村是一個山村,環境幽靜、樹木茂盛,一條山間公路從門前經過。進入大門,是一片和足球場差不多大小的院子,大部分是平地,中間開辟出了幾塊小菜地,種著各種時令的蔬菜。這些蔬菜遠不足以供給敬老院的日常所需,但給那些還能行動的老人們,提供了一個活動的機會,“其實我們并不希望他們下地種菜,小菜園里的活兒,多是工作人員在干,但村里的老人,種了一輩子地,總是想著能種點兒什么。”崔訓東說。
由于腳不好,趙清高不能下地干活,他坐在一處樹蔭下,和旁邊的兩位老人聊天,但只有一位可以和他聊一會兒,另外一位不會說話,除了偶爾發出幾聲趙清高不懂的聲音外,其他時間都在靜靜地聽他們聊。
并不是所有人都會走出房門,住在敬老院的72位困難老人,有許多是完全失能的,連吃飯都需要人喂,更不用說出門活動,敬老院里的大部分床位,都是護理型床位,有專人照顧起居生活,而就在敬老院一墻之隔的另外一個院子,就是房干村的村衛生室,敬老院和房干村共用一個衛生室,敬老院本身,也有自己的護理部門和人員,他們負責這些老人的日常體檢、健康管理等,如果有敬老院衛生室不能處理的疾病,則會轉診到更高一級的醫院。
在敬老院里,鄉村老人有了新生活
在鄉村,一位失能的孤寡老人,必然會面臨常人無法想象的困境。怎樣才能讓他們有一個真正的晚年?
一位當地民政局的干部告訴記者,這間專門服務鄉村困難老人的敬老院,由政府全額撥款,對入住這里的老人完全免費,并且,為提高服務和照顧困難老人的能力,萊蕪區將敬老院改造提升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進行了專業性和適老化設計,制定了22項基礎指標,主要針對污水系統、適老化改造、康復理療室、配置功能設施等方面進行改造提升。改造完成后,經過驗收,雪野旅游區敬老院各項指標基本達到國家二級養老機構標準。
入住敬老院兩年,趙清高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一個人在村里生活了許多年,雙腳受傷后,幾乎無法獨立生活,吃飯、看病等,都需要人幫助,村里雖然多有照顧,但對一個所有生活都需要人幫助的老人來說,這些照顧遠遠不夠。進入敬老院后,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了,這里有專門的護理人員,敬老院中還有互助機制,每間房中都住兩個老人,由有一定能力的老人,協助工作人員照顧失能老人。
每個房間里都配有小柜子,老人可以放置他們的衣物、雜物等。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老人們的房間并不大,簡單卻整潔,每人有一個小柜子,可以放置他們的衣物、雜物等,老人的衣服、床鋪、被子等都由敬老院統一提供,四季服裝齊備,還有各自的暖水瓶等,許多暖水瓶上都寫著名字,“有不少老人已經不記事了,不寫名字,會經常混淆。”
進入這間完全由政府供養的敬老院,必須是鄉村無人照料的困難群體,且是本人自愿,他們基本上都是失能或半失能的孤寡老人。敬老院來去自由,但沒有人離開過,住在這里最久的,已經有十多年,年紀最大的,已經94歲,“沒人會回去,在這里,我們有晚年生活,回到村里,連生存都困難。”趙清高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