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dāng)前的位置:資訊 >  >> 
環(huán)球資訊:改變了中國歷史版圖的桂林寶貝

時間:2023-05-22 09:15:59    來源:桂林晚報

桂林既然是旅游名城,那就是游客向往的地方,由“向往”而前來,才成為旅游者。所以,到桂林旅游,首先要解決的是交通問題。


(相關(guān)資料圖)

根據(jù)歷史記載,最早到桂林的“外地人”——那時自然還沒有“旅游”這種充滿了休閑味道的概念——應(yīng)該是秦始皇的軍隊。

俯瞰靈渠。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旋即著手征伐嶺南。

最初,這仗不好打,雖說嶺南越人的軍隊沒有秦軍那般善戰(zhàn),尤其不懂得大兵團作戰(zhàn),但越人占據(jù)了天時和地利:天時者,嶺南炎熱潮濕,北人身體上受不了;地利者,嶺南嶺多山陡,到處洞穴,森林密布,河流泛漫,北人不利行軍,更不利于尋敵殲之。因此,秦軍要與越人打仗,在兵力上必須要占優(yōu)勢。而兵力的優(yōu)勢,是需要大量的糧草供應(yīng)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戰(zhàn)爭的基本常識,不可違背。

背著輜重在嶺南之地翻山越嶺,人困馬乏,且細(xì)小盤旋的山路會將隊伍拉得很長——所謂兵力的優(yōu)勢就無法突顯出來。所以,在那個年代,想在嶺南之地調(diào)動軍隊,非得借助水路不可,這是那個時代生產(chǎn)力水平下唯一可選的大型運輸條件。

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秦軍選擇了在興安開鑿一條運河,將湘江與漓江溝通,借以運兵運糧,向南征戰(zhàn),最終統(tǒng)一嶺南。這條運河,就是今人皆知的靈渠。有了靈渠,今天的桂林就成了嶺南通往湘楚乃至中原的交通要道。

秦亡后,趙佗在嶺南稱南越王。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滅南越。此后,作為一項軍事工程,靈渠的交通運輸作用在二千多年歷史中一直非常突出:靈渠承擔(dān)過馬援平叛、狄青征伐等多次朝廷重大用兵任務(wù),嶺南之地始終在中央政權(quán)掌控中。朝庭對廣西派遣官員,多經(jīng)此路而來,如著名的顏延之、柳宗元、張孝祥、范成大、阮元等。

桂林平樂三江口(漓江、荔江、茶江匯合處)夕照。(陶彩忠 攝)

作為水路,靈渠只相當(dāng)于陸路的一個隘口,它的最重要作用是連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兩條干流——湘江和桂江(桂江的上游叫漓江)。

唐代的大僧人鑒真,就是沿桂江上行到了桂林。靖江王的后裔朱若極,沿桂江下行,經(jīng)廣州到揚州,后來成為著名的畫圣,并改名為石濤。阮元長兩廣總督職,多次經(jīng)桂江到桂林指導(dǎo)工作,不過他在此職的上任和離任都是經(jīng)靈渠而行。袁枚乘船溯漓江而上,在興安段興奮地寫下了“船到興安水最清”之境,并有“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之寫桂林風(fēng)景的名句。張維屏沿桂江從廣東到桂林,寫下了《桂游日記》。

水東街騎樓 (資料圖)

明清時期,廣西南部的安南,經(jīng)常派遣使團入華朝拜皇帝。這些使團,絕大多數(shù)選擇經(jīng)桂江進湘江的道路。途經(jīng)桂林時,他們會逗留好幾天,因為這里不但有很好的文化和風(fēng)景供他們游覽賞析,地方官還有很好的招待,甚至為他們提供北行需要的御寒衣物,故這些使團官員在他們的工作筆記里都不吝筆墨地贊美桂林這座城市。

明清時期,商業(yè)逐漸繁華起來,廣東的洋布、食鹽,湖南的大米,興安、靈川的竹木等商品,均通過水路運抵桂林,桂林自然成為桂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漓江兩岸的水東門街、鹽行街、五通街、泥灣街演變成重要的商鋪集中地。

漓江邊的鹽街 (資料圖)。

民國早期,水路仍然是進入桂林的重要交通依靠。民國初年,一個叫計宗蘭的女子師范畢業(yè)生,到桂林供職,她從上海港乘英國太古郵輪到香港,換船到梧州。因為桂江水淺灘多,輪行不便,在梧州逗留了6天,方尋得一艘帆船前往桂林。

梧州以上,灘多水小,船行不易,日以舟當(dāng)車,夜以舟為舍,旅途不堪其苦,也不減其樂。她寫道:“行四五日,連峰稍衰,日影漸見,未幾則巖石中斷,豁然出峽矣。回望峽中,煙嵐廻合,千態(tài)萬狀,疑非人世。余至此乃瀝酒再拜,私相慶幸,以為更生。蓋自梧至桂,約五百余里,而連日所經(jīng)幾五百里,且險隘之地,已盡經(jīng)歷。綠林之禍,又未或逢(按該地盜賊充出搶劫者時有)不尤為事,可賀者乎。”

徐霞客曾在漓江之濱的碧巖閣駐足。(若谷 攝)

水路艱難,除了水情,還有盜賊。徐霞客在進入廣西之前,便在湘江民船上遇到劫匪,因跳船及時,得以活命,我們才有機會讀到那部偉大的《徐霞客游記》。明人董傳策在《渡漓江記》中就記錄他與同道乘舟順流而下時,在陽朔與平樂間江面上遇險之情景:掀開窗縫,卷簾看兩岸,見難了灘上有數(shù)百持戈?之人,專勾溯行速慢之般索要財物。明人郭應(yīng)聘也有其在漓江沿岸征伐“盜賊”之記敘。安南使團沿桂江旅行時,當(dāng)局會派軍隊護送,以免出事。即使到了民國時期,一些重要的旅行團旅桂,如1934年8月,廣州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的一個旅行團到桂林旅游,也有軍隊船只一路護送。

桂林水路重要節(jié)點——風(fēng)景如畫的大圩古鎮(zhèn)。

漓江段的水路,成為旅游觀光的載體,并逐漸失去其純粹的交通功能,是改革開放以后的演變結(jié)果。

作者簡介:龐鐵堅,網(wǎng)名桂林一劍,廣西博白人,生于桂林,成年后定居桂林,著有《桂林旅游發(fā)展史》《推開桂林的門扉》《愚自樂園——一個臺灣人的文化情懷》《行走龍脊》《漓江》《陽朔旅游草皮書》(合著)《走遍中國~廣西卷》(合著)等。

本欄目專收與桂林相關(guān)的精短散文、詩歌、文化隨筆、繪畫、攝影等作品


關(guān)鍵詞:

X 關(guān)閉

X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