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梅雨季是讓人矛盾的時節,既怕雨水“亂來”,又怕雨水不來。隨著梅雨帶逐漸北抬,雨水“休息”,氣溫“狂飆”。這是要出梅了嗎?氣象部門答復,平均出梅時間為7月8日。目前來看,“梅姑娘”只是暫時離開,很快就會回來的。受高空槽影響,預計6月30日到7月1日有明顯降水過程,何時出梅要根據后期情況才能確定。
不管何時出梅,接下去的高溫天氣是逃不掉了。中國天氣網發消息稱,除北方地區面臨新一輪超高溫天氣影響,在強降雨減弱后的南方地區也即將加入高溫“群聊”。隨著副熱帶高壓北抬,6月底前,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將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對于江南、華南來說,由于相對濕度大,悶熱的感覺將更加突出,即使最高氣溫在33~34℃,體感溫度可能也會達到40℃上下。此外,上述地區夜間最低氣溫大多在25℃以上,局地或達28~29℃,因此悶熱的感覺將貫穿全天。提醒公眾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關注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謹防中暑和熱射病。
未來幾天,我市多分散性陣雨或雷雨,需防范局地強對流天氣,其中6月30日、7月5日前后受高空槽和低層切變線影響,各有次系統性降水過程。從氣溫看,今天起至7月4日,我市最高氣溫在33~35℃,加上近期濕度較大,體感溫度將高于35℃。
總之,7月到了,天氣也要真正熱起來,小暑和三伏天都迫不及待地準備趕來。今年的三伏天跟去年一樣,又是“超長待機”,長達40天:初伏:7月11日—20日;中伏:7月21日—8月9日;末伏:8月10日—19日。其實,“加長版”的三伏天并不少見,反倒是30天的“普通版”三伏天更少見。據統計,2001年至今,有18年都是“加長版”三伏,占比高達78%。
在暑熱季節、高溫和高濕環境下,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丟失過多,人們很容易中暑。如果發生中暑該怎么辦?中暑現場急救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使其平臥并解開衣扣;在患者頭部敷冷毛巾,可用冰水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電扇吹風,進行物理降溫;患者仍有意識時,可補給一些清涼飲料,在補充水分時,可加入少量鹽或小蘇打水;若患者已失去知覺,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蘇醒;對于重癥中暑患者,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