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材料 >  >> 
LME亞洲年會之行:看行業大咖都說了什么

時間:2023-05-19 09:08:08    來源:上海東亞期貨有限公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宏觀形勢方面,部分參會者表達了對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偏弱的擔憂:一方面觀察到持續的房地產低迷,但又沒有看到經濟結構成功轉型到消費主導。

與會者對脫鉤風險下中美紛紛加大制造業投資這一主題頗多關注,因為這既構成了資源品的需求,也會帶來偏高的制造業成品供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107萬輛,超過日本的95.4萬輛,成為全球第一。但汽車產業的發展也不是一日之功,國內更多的制造業產品還只適用普通消費,而對應歐美高利率壓制的需求組合,工業生產確實會有謹慎情緒,成品庫存去化可能還未結束。

宏觀經濟形勢的上行和下行風險方面:部分參會者依然維持對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緊貨幣到緊信用是一個過程,而顯然歐美這一過程還沒走完,甚至才剛剛開始,部分代表也表達了對美國商業地產抵押貸款違約的擔憂。

上行角度看,部分參會者提及國內城投債問題可能涉及的政策支持(這關系到基建資金問題)和下半年中美關系可能邊際改善的窗口期,總之,國內市場是一個寬貨幣到寬信用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可能還沒開始,M1作為較好的同步指標值得關注。

除開宏觀因素,參會者們對有色金屬基本面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討,涉及供給干擾約束、地緣風險(如資源民族主義的議題)、綠色能源轉型、關鍵原材料采購(從just in time轉向just in case的采購模式,譬如摩根斯坦利汽車研究團隊預計,到2040年,在多極世界的視角下,西方國家對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進行全面的“重構”將需要投資7萬億美元)等多個主題,當然更精彩的是各個品種的分析。

2.銅方面,能源轉型對銅的長期需求潛力巨大,有人提及市場可能低估了2023年光伏領域的銅消費量,但也有部分參會者表示,在過高的價格水平和快速的技術迭代背景下,新能源企業會逐步降低單位銅消耗密度,如電池中減薄銅箔厚度甚至轉向PET銅箔,風、光發電中應用鋁導線降低單MW裝機耗銅等,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還是基于長期樂觀下的謹慎測算,但應該不構成交易因素。供給方面,一方面大家探討了這兩年的銅礦釋放帶來的過剩風險,另一方面也對低庫存下,長期資本開支不足表達了偏多想法。

3.鋁方面,中國電解鋁產能受制于西南地區天氣約束和國內企業家希望通過投資鋁冶煉產能的沖動這兩個方面的討論最為精彩:演講嘉賓們多是關注水電不穩定帶來的供給干擾問題,會場外行色匆匆的企業家們則期待通過在印尼等建廠擺脫產能約束攫取最大利潤;交易者們則期待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供給之下捕捉多空機會。

其中鋅方面,偏高的冶煉供給和偏鋼材的需求屬性一直為市場所擔憂,參會者普遍持看空態度。

4.對于鎳,研究機構普遍預期精煉鎳產能增加的勢頭是較為確定的,這也是看空鎳最大的因素,不過部分新投企業也表示,進度和產能釋放節奏依然是需要警惕的風險。

5.對于錫,考慮到錫礦出口是當地重要的收入來源,部分交易者表達了緬甸佤邦真實意圖可能是“以禁令促整合”的想法,不過多數機構也認同錫礦的全球性資本開支短缺,部分交易者直接表達了長期看多并嘗試在消費電子需求見底回升后買入的想法。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