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顯示,近日,中油綠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綠電”)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張濛,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
(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天眼查App
工商信息顯示,中油綠電由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上海啟源芯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啟源芯動力”)、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玖行能源”)共同持股,其中,中石油、啟源芯動力作為大股東,各持股47.5%,玖行能源持股5%。
從經營范圍來看,中油綠電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新能源汽車電附件銷售;充電樁銷售;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電池制造;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銷售等。
攜手國家電投,發力重卡換電賽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與中石油合作的兩家股東背后都有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屬國有獨資)的身影:啟源芯動力由中國電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子公司)、寧德時代等多方投資成立;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則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子公司。
據了解,早在2021年2月,中石油就與國家電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原則,在新能源及電能綜合替代、能源產品互供、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各自在產業、技術、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從此次國家電投參與合作的兩家子公司來看,啟源芯動力成立于2020年10月,主要業務為開展重卡換電站及動力電池包的經營性租賃業務,并提供重卡換電服務與換電資產運營服務,收取對應的租金和換電服務費用。
玖行能源則從事新能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備研發、生產、銷售、充換電站運營服務及相關領域業務。2022年11月,玖行能源第200座重卡換電站正式下線,并在換電重卡市場占據80%的市場份額。
由此可見,中油綠電的成立,將是三方發力重卡換電的一次有力推動。
圖片來源:中石油
從需求端來看,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商用車開始加速向新能源邁進。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換電重卡銷量激增,截至今年9月底,換電重卡市場銷量已突破1萬輛,份額占到新能源重卡總銷量的一半。
不過,目前國內重卡的保有量約800~1,000萬輛,每年新增數量在100~150萬輛左右,而換電重卡發展至今,市場滲透率不過2%。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干線運輸上極具成本優勢的換電重卡將會迎來高速增長期。
實際上,在中油綠電成立之前,中石油也在同步布局乘用車換電業務。今年9月,中石油聯合上汽集團、中石化、寧德時代等共同投資40億元成立上海捷能智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租賃、換電技術研發推廣、電池運營管理等領域。
中石油曾表示,到“十四五”末期,公司將建設充換電站1000座以上,升級打造“可換電、可充電”的綜合能源服務網絡,推動換電產業邁入標準化時代。
引入電池制造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中油綠電的經營范圍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就是“電池制造”。
面對汽車電動化的時代變革,作為傳統油氣企業,中石油轉型布局電池應該說并不算意外。且能源巨頭轉型,往往資金實力更雄厚。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實現營業收入2.46萬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202.71億元,相當于日賺4.5億元。
其實,除了中石油外,中石化日前也開始轉入鋰電行業。
11月25日,中材科技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中材鋰膜權益融資事項結果出爐。根據增資結果,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中建材(安徽)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及新原鋰科(杭州)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3名外部合格投資人擬合計出資50億元,中材科技擬同步出資15億元。至此,中材鋰膜合計引入增資65億元。
在能源轉型帶來的風口之下,傳統能源巨頭切入鋰電池賽道,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可以理解,但也進一步引發了業界對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擔憂。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全國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規劃已超過6480GWh(含海外規劃),包括寧德時代、弗迪電池、蜂巢能源等超80家電池、汽車領域廠商的248個項目,這其中還沒算SKI、LG、三星、松下等外資電池企業的產能。
現實情況是,在新能源汽車實現暴增的前提下,電池年出貨量也僅幾百GWh。有分析指出,經歷過爆發時增長后,2023年中國本土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的增速很可能會下降,屆時隨著動力電池企業新建產能的釋放,電池供應一定會過剩。
目前,尚未有更多信息披露中石油將以何種方式參與電池制造,但傳統能源巨頭的入局,對動力電池產業帶來的變局仍舊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