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成立的“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不禁讓筆者想起了10年前在杭州參加“首屆三代核電AP/CAP合格供應商年會”的場景。由衷感慨時光流逝間,中國核電產業鏈尤其是裝備制造業10年來的艱辛與不易。
作為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國和一號”大型先進壓水堆承擔著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攻堅的任務,是我國核能產業升級的里程碑式大項目、大工程。國家電投2月28日發布的信息顯示,自2008年啟動“國和一號”研發工作以來,600余家單位、31000余名技術人員參與研發、建設,歷時12年科研攻關,“國和一號”整體國產化率超過90%,產業鏈體系已具雛形,位于山東榮成的示范工程總體進展順利。剛剛成立的“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也提出明確目標:2023年全面實現100%設備國產化能力,2025年建成“技術上最先進最安全、裝備上完全自主可控、經濟上有顯著競爭優勢”的三代核電產業鏈。
回望2011年,彼時的國家核電與國內核電及相關產業的科研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及運行服務單位開展技術分許可工作,旨在培育完整、配套的三代核電產業體系。2012年2月28日,國家核電在杭州召開“首屆三代核電AP/CAP合格供應商年會”,會場座無虛席,討論熱烈,而當臺下專家提出為何制造企業“樣件做得好,一批量化就完蛋”的問題時,會場頓時安靜下來。這是一個讓在場的業主、行業機構和供應商難以繞過的現實話題——三代核電的材料、裝備正處于從做展品到出產品的攻堅期,制造企業的技術和工藝還不過關,國產化非常艱難。
確實,當時包括三代核電主管道在內的很多關鍵設備剛剛開始技轉工作,國產化剛剛起步,研發和制造中出現了造價不菲的“廢品”,制造廠掏了不少“學費”。時任中國一重副總裁的王寶忠坦言,中國一重承擔的AP1000自主化依托項目核電鍛件制造中曾出現過不合格、廢品率高等問題。另外,承擔AP1000依托項目結構和設備模塊生產的山東核電設備公司也表示現場曾遇到過模塊組裝不合格的情況。
之后的采訪環節,包括中國一重、中國二重、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等主力制造企業,以及久立特材,江蘇銀環、上上電纜、上海阿波羅等眾多材料和設備供應商悉數到場。企業和媒體互動最熱的話題,依然是如何加快設備國產化。
過去10年來,核電產業有起有伏,產業鏈一度面臨項目少、訂單少、業務少、人才流失等問題,但大部分企業選擇了在困頓中保全核電產業設計研發、設備制造等能力,為當下和未來核能產業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穩住了“底盤”。
眼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勢不可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提升競爭力、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成為核能產業鏈的全新命題,產業鏈必須研發出更安全的技術、建造更經濟的工程、打造最綠色的項目、實現最優化的“核能+”組合。而從發電到供熱、供汽、制氫,從大堆集中供能到小堆分布式供能,核能綜合利用產業的未來還需要打破企業之間各自為政、關起門來搞研發、優質資源無法統籌協調的諸多掣肘,真正抱團形成合力,強根基、補短板,通過融合協同健體升級、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