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碳中和”對銅需求影響的盤點

時間:2022-03-16 14:27:08    來源:國際電力

兩會期間,“碳中和”一詞依然火熱,繼續成為政策、資本和產業的關注焦點。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提案來看,“碳中和”也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主題。那么頻繁出現的熱詞“碳中和”究竟是什么?“碳中和”對銅需求影響有哪些?

一鍵解鎖“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碳達峰”并稱為“雙碳”,“碳達峰”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

為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應對“全球變暖”,中國提出了“3060”戰略目標,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充分體現了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增強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主動權和影響力,為世界各國樹立了標桿和典范。在中國宣布“雙碳”目標后,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做出承諾,甚至是美國也宣布重回《巴黎協定》,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在全面加速,“碳中和”、經濟綠色復蘇成為一種潮流。

“碳中和”對銅需求的影響

“碳中和”核心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傳統發電方式的替代有望進一步加速,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在加速提升。新能源發電替代化石能源發電,需要重新構建電力系統,而電力傳輸最好的材料是銅;相比傳統內燃機汽車,一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制造過程需要更多的銅,銅是電動汽車,特別是高性能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首選材料。所以“碳中和”背景下,銅金屬有望迎來很大的需求增量,也必將影響和推動銅價上行。

“碳中和”對于銅需求的驅動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首先是發電側,其次是用電側。發電側,主要是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對銅金屬的需求。用電側,主要是以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為代表的用電領域對銅金屬的需求。

銅需求盤點

盡管全球爆發了新冠疫情,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仍在繼續增長。據業內人士預測,正常情況下,至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用銅量將增長至87.51萬噸/年,較2019年的67.83萬噸/年上漲29%;至202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用銅量將增長至29.79萬噸/年;較2019年的22.08萬噸/年上漲34.9%。若需求爆發,至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用銅量將增長至115.46萬噸/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用銅量將增長至36.68萬噸/年。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資領域中,光伏、風電行業是投資重點,投資規模有望大幅加速。據《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2020)》報告測算,至2035年,中國對光伏、風電的裝機、發電需求占比將大幅提升,其中光伏在2035年、2060年的電源裝機容量占比達29%、33%,發電量占比分別為13%、18%,風電裝機容量分別提升至19%、26%,發電量占比分別提升至17%和28%。

新能源汽車領域來看,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成為居民消費中最重要的消費品。基于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業內人士預測稱,全球新能源汽車用銅量將從2019年的16.82萬噸增長至2025年的103.44萬噸,國內新能源汽車用銅量將從2019年的9.18萬噸增長至2025年的50.75萬噸。

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積極,充電樁建設等相關行業也有望大幅提速。新能源汽車離不開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充電樁中主要用銅包括電線電纜、充電機模塊、接插件以及各種開關,除此之外,配套的儲能、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構建也需要大量的銅線纜。

綜合來看,銅作為導電性能僅次于銀的有色金屬,是能源轉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國內外銅庫存處于歷史極低水平,這是支撐銅價的最主要因素,而未來在“碳中和”的加持下,光伏、風電、新能源車及配套等領域對銅的需求量將有較大提升,需求增長必將影響和推動銅價上行。

關鍵詞: 可再生能源 裝機容量 為代表的 新能源車 中國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