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1年全年財報于近日出爐,被視為三大通信運營商投資風向標的資本開支計劃也于同期公布。在集體表示將會提升2022年總開支的背景下,5G網絡投資占比的變化受到全產業鏈關注。
公開計劃顯示,中國電信預計2022年資本開支為930億元,其中5G網絡投資占比36.6%,具體的金額為340億元,同比下降約10.5%;中國移動預計2022年5G相關資本開支約1100億元,同比下降3.5%;中國聯通雖未公布具體數字,但鑒于執行與中國電信共建共享方針,業內預期其5G相關投資呈下行趨勢的可能性也較大。
“從2023年開始,若沒有其他重大事項,5G資本開支會呈現逐步下降趨勢。”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日前的財報說明會上明確表示,2020年至2022年這三年是5G投資高峰期,2022年將是公司5G投資高峰期最后一年。預計三年后,5G資本開支占營收的比重會降低到20%以內。
對此,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從以往4G建設經驗來看,5G投資占比下降是符合規律的。“5G網絡建設目前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單位規模的5G建設成本一定會下降。”楊光指出。
5G投入緣何下滑
自2019年6月6日正式商用以來,5G網絡建設投資一直是帶動中國通信產業上下游資金活力的主要領域。據工信部發布的《2021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共完成電信固定資產投資4058億元,其中,5G投資額達1849億元,占全部投資的45.6%,占比較2020年提高8.9%。
巨額的投入也將我國助推成為目前全球5G最為領先的國家。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142.5萬個,數量占全球60%以上,5G移動電話用戶已達到3.55億戶,5G網絡已覆蓋國內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及80%的鄉鎮鎮區。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運營商人士向記者透露,在近兩年的5G初期建設中,基站與相關網絡設備等網絡基礎設施的成本投入一直占據大頭,甚至等同于全部開支。但據工信部今年2月公布的目標顯示,2022年我國全年計劃新建5G基站60萬座以上,這與2021年的65萬座基站數量基本一致,在建站數量大體相同的情況下,運營商如何大幅減少建設開支?
對此,多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其中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每一代通信設備的售價會呈現邊際遞減效應。另一方面,5G基站的建設階段已進入成熟期,優化網絡覆蓋和700MHz建設將成為主旋律。
“大規模生產后,基站這種大型通信設備的價格會自然下降,這是市場規律。”電信分析師付亮告訴記者,每年運營商新采購的基站單位價格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調低,在基站數量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運營商的支出自然會減少。
與此同時,在全國主要城市城區及鄉鎮的5G網絡覆蓋率基本實現后,運營商在各地5G網絡搭建進入完善優化階段。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在日前的財報通告會上就表示,預計未來1~2年,中國電信5G建設主要用于完善網絡覆蓋和容量擴容。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向記者指出,這也意味著,主要網絡的核心架構已基本建完,5G成本的下降也是自然結果。
此外,周桂軍表示,700MHz等基站的單采價格相對傳統2.6GHz等大型宏基站更為便宜,耗電量與維護成本更低,因此運營商下調預期成本也很正常。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移動計劃再建設28萬座700MHz基站,相比2021年數量提升8萬座。
因此,楊光認為,三大運營商5G投資整體下調,是順應通信產業發展規律的一次自然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運營商會大幅減緩5G推進速度,根據工信部公告指示,2022年仍是5G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一年,而大力發展5G應用與服務,將會是未來5G產業落子的主要方向。
數字化是必然選項
5G投資占比下降的同時,運營商似乎有了新的戰略重心,根據運營商的計劃,運營商將在以算力網絡與云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方面加大投入。
根據公開計劃,2022年中國電信加強對產業數字化投資,預計為279億元,同比增長62%。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面向未來三年,中國電信力爭實現產業數字化收入占比30%以上;同時,中國移動則將在承載其數字化轉型相關業務發展的算力網絡方面投資480億元,并落實國家“東數西算”工程部署。此外,中國聯通方面也宣布,適度增加“東數西算”網絡投資,以建設新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為牽引,適度超前打造創新產品核心競爭力。
“三大運營商集體戰略轉向,也說明數字化已經成為運營商必須補強的重心。”楊光向記者表示,在5G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后,在其底座上發展出應用與服務是5G商用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云計算、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應用服務必然將是運營商新的選項。
記者查閱三大運營商最新年報發現,2021年全年,中國移動以智慧家庭、政企DICT、物聯網、專網及新興市場業務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業務對整體營收增長的貢獻達到41.5%;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達989億元,同比大增19.4%;中國聯通在數據及其他互聯網應用領域有接近26.9%的增長率,對總體營收的貢獻也高達53.8%。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有云領域,中國移動云與中國電信天翼云的表現尤為突出,其中天翼云收入實現翻番,達279億元,同比增長102%;移動云收入達到242億元,同比增長114%。
對此,付亮向記者表示,三大運營商選擇數字化路線,不僅是當下對于“東數西算”國家戰略的政策響應,更是業務需要,尤其是云業務的增長有著明顯拉動效應。“從財報來看,消費者業務目前的增長有限,轉到增長空間大的政企業務是很自然的。”付亮表示。
周桂軍則認為,從目前國內公有云市場的競爭態勢看,馬太效應非常明顯,規模小、份額小的廠商基本沒有生存空間,因此對想在云市場有一番作為的運營商來說,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力是必須要做的工作,這也有了目前加大投入擴建數據中心、云服務器的結果。
記者注意到,中國電信目前已宣布2022年在IDC領域預計投入65億元,目標新增4.5萬個機架,算力投入140億元,計劃新增16萬云服務器。中國移動方面則將累計投產對外可用IDC機架約45萬架,同時加快布局熱點中心云,按需建設邊緣云,累計投產云服務器超66萬臺。
運營商底色未變
5G投資下降,數字化投入提升,市場預計,擺脫傳統網絡運營商的管道角色將是未來五年運營商的主要趨勢。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不同意見。
“和國際上的大多數運營商巨頭不同,中國運營商擁有更多的調配資源的能力。”楊光向記者表示,這也能解釋國內的三大運營商為什么能在公有云這樣的政企領域擁有更多優勢。因此,對運營商而言,基礎設施建設的角色仍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運營商賴以發展的根基。
付亮則表示,市場不該忽視,從5G網絡建設轉向云網和數字網絡建設,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傳統上的網絡更多是指通信網,但目前基礎網絡資源的概念發生了延伸,云網、算力網絡未來也將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付亮表示,因此從這一角度觀察,運營商仍是基礎網絡建設者的角色。
周桂軍則認為,運營商的投資轉向,雖然有領域性的遷移,但從本質上仍未脫離基礎設施層面,即從5G網絡的搭建,轉向云資源池、算力中心的部署,仍以硬件和“底座”為主。
在此背景下,三位分析師都向記者指出,判斷運營商未來是否有更多的角色轉型,仍應落子于其在應用與服務層面有多大的創新與競爭力,而這也是運營商的傳統弱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運營商已經在該方向進行嘗試。以天翼云為例,中國電信日前宣布,正在探索將其拆分上市的可能性。楊光表示,這其中固然有運營商融資的需要,但更多應該看到,上市帶來的市場化機制創新給運營商帶來的改變,包括擁有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團隊以及業務創新能力,都是傳統運營商內部所無法觸及的。
“總之,目前談運營商淡出5G業務還為時過早。”付亮提醒,5G的潛力還未發揮出來,在運營商大力尋求創新的當下,各種轉型探索,也仍是建立在發展5G這一主線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