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現在一張在太空鋪就的衛星網已經深入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航天及其應用所產生的效益可以達到1比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
廣東多雨潮濕,在暴雨過后,地基存在沉降甚至滑坡的風險,變電站和輸電桿塔接入的北斗地基沉降監測裝置就發揮著重要作用。
南方電網廣東電科院設備與環境監控評價部副經理黃勇:有了這套裝置,桿塔塔基失穩以及變電站地基發生沉降,無需現場查看,通過監控后臺就能了解微觀變化,特別是肉眼難以覺察的危險隱患,哪怕只是幾毫米的偏移,也難逃北斗“法眼”。
在天津某特高壓線路走廊,隨著作業指令的下達,三臺搭載了北斗系統的無人機依次起飛,開始自主巡檢作業。依靠北斗系統,它可按照已規劃的航線實現厘米級精準飛行。
國網天津高壓公司輸電運檢室南杰胤:我們以前需要人工肉眼定位,精準度不高,且存在墜機、誤判風險?,F在全面應用“北斗”系統支撐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只需1人10分鐘即可完成原來2人半小時的工作任務,工作效率提高近6倍。
如今,北斗系統已經在電力基礎設施領域實現深度應用,全國已建成1800多座北斗基準站,覆蓋了所有省級電網。
當前,北斗系統在軌運行服務衛星共45顆,包括15顆北斗二號衛星和30顆北斗三號衛星,除了在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外,已全面服務于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