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今日快訊:浙江:“大受端”電網如何“無中生有”端牢能源飯碗?

時間:2023-04-28 14:02:24    來源:國際電力


(資料圖片)

浙江,經濟發展快、能源稟賦弱,是典型的大受端電網末端省。作為浙江能源供給核心,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浙江電力)如何“無中生有”端牢能源的飯碗,企業價值創造的增長點又在哪里?

2022年12月30日,“超級工程”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竣工投產。只需7毫秒,來自金沙江的清潔電能就能跨越2121千米送達華東地區。這條“綠色高速路”不僅每年可為浙江增加800萬千瓦外來電輸送能力,更是將四川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效率效益雙增長。

除特高壓及其配套工程外,國網浙江電力還加緊布局新賽道,挖掘身邊的可再生能源,高質量建設新型電力系統。3月,浙江全社會風光裝機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超過浙江全省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僅一年時間,浙江風光裝機容量就從約2200萬千瓦增加到3000萬千瓦,增長約四成。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背景下,彈性、智能成為浙江電網建設的鮮明底色。3月,杭州錢塘“零碳”氫電耦合示范基地內草色漸青,制氫設備、儲氫設備、氫能汽車有序運轉。作為格力電器(杭州)園區和杭州供電公司合作打造的“零碳”園區,示范基地使用綠電制“綠氫”:利用柔性直流技術將錢塘江畔的風、光資源送往示范基地,配合格力園區屋頂光伏,進行電解水制氫。產制的氫氣一部分為園區內氫能接駁車和物流車提供燃料,另一部分經壓縮后存入儲氫設備備用。一條氫能綠色產業鏈在錢塘江畔形成。

近年來,國網浙江電力依托工業園區、產業基地、鄉村、海島等典型場景打造了氫電耦合等多項“小而美”示范工程,浙江電網風光消納能力、電網調節能力不斷提高,為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為服務民生改善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動能。

3月20日,在浙江臺州金清鎮瑯璣山低頻海纜登陸點,臺州市路橋區供電公司輸電運檢班班長陳鐵元操控無人機,對陳鹽3748線一號塔進行全方位檢查,確保其春季雷雨季節安全穩定運行。

2022年6月,全國首個柔性低頻輸電示范工程——臺州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示范工程投運,首次實現了海上清潔能源降頻直送。M3C換頻閥、低頻斷路器、低頻風機等多套國際領先新設備在示范工程中得到應用,共同構建起“陸地—海島—風電”互聯系統,將大陳島上的風轉化為20赫茲低頻交流電,源源不斷地送往陸地,為中遠海上風電高效開發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為加強前沿技術培育和轉化,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就正式復函,同意以國網浙江電力雙創中心為主體,在浙江設立全國首個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以此為抓手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22年1月,臺州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示范工程中采用的柔性低頻輸電技術在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上架,充分發揮國家級、綜合型服務平臺價值,將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產業化,有針對性地拓展自研技術應用市場。截至2023年3月,柔性低頻輸電技術已受到需求方關注超3600次。

除直接將成熟技術產業化外,國網浙江電力還依托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成立綠色技術基金、運行技術“飛地”,扶持初創型的綠色技術企業成長;組建全國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聯盟,拓寬綠色技術培育、轉化渠道;依托雙創中心,實施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中長期激勵機制,將雙創項目收益與薪酬激勵緊密掛鉤,精準衡量工作業績價值貢獻,推進知識、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在機制體制變革下,員工多勞多得落到實處,企業創新潛力也得到進一步激發。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