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用于研究的實驗猴的供應正在減少,獲取剩余實驗猴也變得越來越不可靠,目前的情況正在危及關鍵的生物醫學研究,而且未來還將繼續如此。
美國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恒河猴。圖片來源:KATHLEEN FLYNN/REUTERS
據《科學》消息,這份新報告是迄今為止政府對猴子研究不穩定狀態的最強有力的聲明。基于來自政府機構、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學術機構和200多名使用非人類靈長類實驗動物科學家的信息,該研究發現近2/3的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在獲得實驗猴方面存在挑戰。這對研究增加了很多不利因素,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導致研究被放棄。
此外,報告發現,實驗猴的價格也在飆升,在極端情況下,每只猴子的價格漲了兩倍,達到2.4萬美元。由于亞洲猴子資源枯竭,以及美國國家靈長類動物中心無法擴大其繁殖計劃,實驗猴短缺現象已經出現。報告還認為,依賴從其他國家進口這些動物是不可持續的。
上個月發布的一份歐洲報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歐盟國家對實驗猴的需求非常高,而供應量卻很低。“除非找到解決辦法,否則歐洲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研究將會減少,甚至在某些地方停止。”歐洲動物研究協會執行主任Kirk Leech說。
據了解。美國每年使用大約7萬只猴子進行研究,歐盟約用5000只,英國約用2000只。近幾年由于新冠大流行,大量猴子被用于疫苗研究,導致實驗猴需求激增。2022年,法國航空公司成為最后一家拒絕運送實驗猴的主要航空公司,這增加了進口購買實驗猴的難度。
美國和歐盟在國內飼養了一些實驗猴——總共幾千只,主要供學術研究人員使用,但也難以滿足需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8年的一份報告發現,由于神經科學、傳染病和老齡化的研究需求不斷增長,在不久的將來,對恒河猴(美國學術實驗室使用的主要猴子物種)的需求可能會超過供應。這種短缺在2021年成為現實,美國政府在其七個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額外投資了3000多萬美元用于猴子繁殖。
為了解決供應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說,美國應該擴大國內育種計劃,并加強各種國內猴子供應商之間的協調。美國還應該繼續投資于非動物模型,如“芯片上的器官”技術,該報告稱,盡管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進入黃金時期,這種技術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前途。
埃默里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動物資源副主任Joyce Cohen表示,即使明天就能保障國內繁殖計劃的所有資金和基礎設施,也可能需要4到5年的時間才能開始獲得研究所需的一些動物。擴大目前的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以滿足這一需求可能需要數億美元。
動物保護組織動物福利研究所研究員Eric Kleiman認為,增加國內繁殖并不是萬靈藥。他希望供應危機能迫使科學家和政府機構更認真地考慮并投資于動物研究的替代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