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中國科學家找到最毒蘑菇“解藥”

時間:2023-05-29 05:52:31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毒鵝膏菌與普通蘑菇頗為相似,容易被誤食。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袁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紅傘傘,白桿桿,吃完一起躺板板。”這幾句歌詞描述了毒蘑菇的可怕。在全世界,蘑菇中毒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因,其中最致命的當屬毒鵝膏菌。

毒鵝膏菌又叫“毒傘”,俗稱“死亡帽”,含有劇毒成分α-鵝膏蕈堿。這種物質(zhì)對人的致死劑量為0.1mg/kg,而每株毒鵝膏菌中的α-鵝膏蕈堿含量達15mg。誤食一株毒鵝膏菌就足以導致成年人死亡。

各國科學家都在尋找針對這種蘑菇的解毒劑,但成果寥寥。美國佛蒙特大學的植物學家特倫斯·德萊尼對美國《紐約時報》表示,以往,一半以上的毒鵝膏菌中毒者病例會導致死亡;即使在今天,也會有10%至15%的中毒者不治。

針對毒鵝膏菌中毒的主要臨床治療方法是補水,讓毒素通過尿液排出。“仍有很多人的癥狀并未好轉(zhuǎn)……事實上,唯一有效的療法是肝移植。”德萊尼說。

最近,中國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的藥理學家和毒理學家王巧平和他的研究團隊有了新發(fā)現(xiàn)。

《紐約時報》稱,王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基因組,尋找由毒素引發(fā)的生物事件鏈。在5月下旬發(fā)表在美國《自然通訊》雜志的一項研究成果中,他們宣布發(fā)現(xiàn)了一種分子,似乎可以降低α-鵝膏蕈堿的毒性。

英國《衛(wèi)報》報道說,研究人員首先使用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技術(shù),創(chuàng)建出人類細胞,并逐一敲除了數(shù)千個基因。然后,他們用α-鵝膏蕈堿浸泡這些細胞,追蹤哪些細胞仍能正常成長。他們推斷,某一特定基因失活時,若細胞的狀態(tài)更健康,那么該基因可能就是毒素起作用的關(guān)鍵。經(jīng)過努力,他們將范圍縮小到了STT3B基因上。

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建模,尋找可能阻斷STT3B的化合物,總共發(fā)現(xiàn)了34種。在進一步的細胞測試中,多數(shù)化合物被證明無效,只有一種可以有效抑制STT3B。

《衛(wèi)報》稱,這種化合物被稱為吲哚菁綠(ICG),是一種被廣泛用于肝功能和心臟功能成像的染料。王巧平和他的團隊先將α-鵝膏蕈堿毒素注射到小鼠體內(nèi),再注射ICG,不久,小鼠的癥狀得到了改善,肝臟損傷明顯減輕。

“確切機制尚不清楚。”王巧平說。他的團隊的工作表明,STTB3基因以某種方式幫助α-鵝膏蕈堿進入細胞,而ICG可以阻止這一過程。

“這是一篇非常酷的論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真菌學家和遺傳學家安妮·普林格爾對《紐約時報》說,她研究毒鵝膏菌已有20年。“他們做了大量工作,最后得出了一個假設(shè),找到了解藥。”

普林格爾說,這種化合物是否有效尚待觀察,但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衛(wèi)報》稱,ICG的有效性還取決于攝入毒素和接受藥物之間的窗口期,超過4個小時,效果就會逐漸減弱。

佛蒙特大學的德萊尼說,人們往往直到8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后,才會知道自己吃了毒鵝膏菌這樣的毒蘑菇。毒鵝膏菌的可怕之處在于,誤食者在出現(xiàn)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后,會有兩到三天的時間感覺“好多了”,而在此期間,毒素仍在繼續(xù)造成損害。

德萊尼對《紐約時報》強調(diào),無論有沒有解藥,“盡早得知攝入了這種東西,是絕對必要的”。

關(guān)鍵詞:

業(yè)界

資訊

X 關(guān)閉

X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