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幸福就是越“作”越快樂——“三八”婦女節特別報道

時間:2022-03-03 10:50:01    來源: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想任性一會兒,不行啊?”

“我都這樣了,你還不來哄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不高興你哄哄我抱抱我不就行了么,你非要給我講道理,講什么道理!”

……

相信很多男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自己的另一半特別愛“作”,而女生則會覺得委屈,“我明明沒有‘作’啊,為什么你會這樣說我?”或許跟男女思維差異有關,導致雙方對待感情的方式不一樣,當彼此之間出現矛盾時,男人總是愛冷戰而女人總愛“作”。

很多人都以為女人的“作”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但你真的了解她們的心理嗎?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本期《心靈護航》專訪了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劉建輝,帶您細解女人“作”的心路歷程。

另一半很愛“作”怎么辦?

先聽幾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寧南(化名)和老公結婚快9年,有兩個孩子。“許是因為我比較愛作,加上老公沉默寡言,溝通方面一直不好,一言不合就冷戰。”寧南說完,長吁了一口氣。

“有時候他不搭理我,有時候我不搭理他,最長時間有十幾天不說話。”寧南坦言,今年春節期間,雙方差一點就到了離婚的地步。

實際上,兩人的婚姻并沒有原則性的問題,丈夫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回家有時間就做飯,幫忙做家務。寧南工作之余,則常常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為此她也總感覺自己心力交瘁,希望丈夫可以哄哄自己。

“現在我們倆都過得很壓抑,越來越沒有話聊,有點陌生的感覺。”寧南說,自己生悶氣,無非是想引起丈夫的關愛,可丈夫卻責怪她“作”,這讓她有些手足無措。

29歲的健華(化名),跟女友的感情總有些波折,尤其是每次自己外地出差時,女友就會因一些說不上來的小事情,生氣、冷戰或吵架。

每次健華出差,女友理智上能理解,認為這是工作所需,但情緒上會焦慮、煩躁,甚至抑郁孤獨。“我出差時候,只要她聯系不上或發信息我不回時,她就會‘情緒崩潰’,擔心我對她的愛在減少,變得很抓狂。”面對女友的奪命連環call,健華只得陪她好好說上半小時,女友的情緒才能緩和;若只簡短幾句就掛,或態度略微不耐煩,或三心二意,女友立馬怒火中燒,指責健華對自己不夠好、不夠關心……這讓健華十分崩潰。

久而久之,健華從覺得女友無理取鬧,無事生非,難哄難伺候,慢慢產生了有些厭煩無奈的情緒。

“作”的動機:滿足當下還是補償過去

另一半總是很“作”,怎么辦?劉建輝表示,首先要理解對方“作”的動機。

以滿足當下為目的的“作”往往符合現實情境,當你在“作”的時候對方可以從情境中理解你的情緒并作出合適的反應。

以補償過去為目的的“作”往往不符合現實情境,當你在“作”的時候對方難以從情境中理解你的情緒,此時往往會歸結為:你脾氣差,幼稚,無理取鬧。

比如你們原定的約會計劃被取消了,原因是對方突如其來的公司任務。當然你是不開心的,你可能會一整天不想接他電話,你可能會選擇約上閨蜜去玩。而對方出于愧疚自然會理解你的行為,并想盡辦法補償你的受傷。最終這個事情在你“作”了一段時間后就過去了。

但是,如果你的行為是選擇拉黑聯系方式、故意選一個異性朋友去約會甚至威脅分手,那么很可能你等到的并不會是對方的道歉和理解,反而是指責你無理取鬧。因為你的行為超出了當下這個事件可能產生的正常反應,極有可能是在彌補過去的情緒。

“他就是不在乎我吧?”“兩條腿的男人還不好找嗎?他以為自己是什么?”……極端行為背后往往是這些消極的想法,而這些想法與當下事件無關,而是源自于過去的經歷。我們的教育和社會期待鼓勵我們壓抑自己的感受,因此導致我們該“作”的時候總是壓抑自己,事情過去了,但情緒卻累積起來了。這些累積的情緒一旦炸出來,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過程,往往也就只能用某人很幼稚、性格有問題去解釋吧。

所以,滿足當下的“作”更容易被對方接受,補償過去的“作”更容易被拒絕。

“作”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根本途徑

“小時候好像很容易交到知心朋友,越長大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了。”劉建輝舉了一個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發現的現象,“多數人會將其解釋為世風日下,事實上根本原因是,隨著我們長大,我們越來越不會‘作’了。”

你可以回顧一下,從哪一刻開始,你選擇不再把心事告訴父母了?不管是發生什么事,本質上都可以概括為:我不能“作”了。或是因為一場大誤會,或是我們在最脆弱的時候他們還要補上幾腳,或是我們在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沒有出現,或是我們意識到他們也很脆弱需要我們去保護……從此以后親子關系只剩責任、尊重、報答、感恩,卻再難有情感上的親密。不僅僅是親子關系,親密關系亦是如此。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跟你的伴侶漸行漸遠的呢?

“隨著我們長大,不管是環境不允許我們去‘作’,還是我們出于自我要求不再允許自己去‘作’,我們不再把情緒寫到臉上,不再把需要寄托在他人身上,我們逐漸成了獨立、理性的人。”劉建輝直言,這種改變往往用力過度,一刀切將“作”定義成一個令人羞恥惡心的貶義詞,將自己的情感需要閹割。當我們失去了“作”的能力,我們也就失去了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能親近你的人,只會是見過你真實喜怒哀樂的人,只會是那個允許你“作”的人。

科學版“作”精指南

在我們身邊,愛“作”的女性大概分為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懂得共情的控制型、什么都可以聽你的,但是離了你就活不了的寄生型以及情緒體驗深刻、舉止受情緒左右,在處理問題時喜歡感情用事的情緒型。“‘作“得開心是親密關系幸福感的直接指標。”在此,劉建輝基于人際關系的底層邏輯來分享了科學版“作”精指南,幫助女性朋友在兩性關系中越“作”越快樂。

傲慢型:我好—你不好

自我感覺良好,對對方持有負性態度。這類人在“作”的時候往往透露出一股理直氣壯的傲慢:滿足我是你應該去做到的,只有滿足我你才配靠近我。如果令我不滿意,那么有問題的一定是你。

這類人缺乏自我反思的意愿,不會為了他人改變自己。

卑微型:我不好—你好

自我感覺很糟糕,卻把對方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這類人在親密關系里總是兢兢業業地去滿足對方的需求,忽視自己的情感需要。只要對方感到快樂,他便覺得滿足。允許他存在,他便覺得知足了。

這類人不會“作”,一旦開始“作”了,他“作”的方式也就是離開這段關系。

消極型:我不好—你不好

對自己和對方都抱有負性的態度。在“作”的時候,一方面自我厭惡覺得自己這么干令人羞恥,另一方面也難以信任對方,或是認為對方會漠視自己的需要并質疑對方的真心,或是質疑對方沒有能力滿足自已。“作”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但消極型的人只會越“作”越不開心,不管對方如何努力去滿足他。

積極型:我好—你也好

對自己和對方都抱有積極的評價:他不會羞于去表達自己的需要,不會因為自己表達需要而對自己抱有負面評價;他也相信對方是善良包容的,在能力范圍內自然會給予滿足和幫助,如果被拒絕了,也不會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或者對方是惡意的。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發現有這樣的人:他們很自然地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需要,而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要求總是會被滿足。我們把這個原因歸結為:顏值高、富二代、背景好等,其實本質原因是這類人關于人際關系的底層邏輯是:我好—你也好,所以與他相處的人總是能感受到善意和輕松。在積極愉悅的關系里,我們更容易成為一個善良慷慨的人。

在劉建輝看來,有些人之所以都討厭“作”,是因為一旦“作”出現,總是容易出現前三種情況:總有一方會被定義成“有問題的”,并感受到指責和否定。這種指責會帶來心靈的防御和反擊,所以我們會本能地排斥。

“作”得開心是親密關系的本質

“作”代表一個人重視自己的情緒感受,并向對方提出了期待。我們都說親密關系是心靈的避風港,能“作”講關系講感受的地方才是避風港,不能“作”講理性講原則的叫法庭。

很多親密關系走向疏離的原因是矛盾太多了嗎?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現實生活中處理不了的問題太多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我們都會有基本的理性態度去接受現實、調節自己,應對痛苦。

現如今親密關系的問題不是理性不夠用,而是理性太好用了,我們習慣用理性快速高效地讓一個問題過去。當一段關系只能靠理性去維持的時候,就成了一個私人法庭,僵硬而冰冷。

親密關系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幸福感,這份幸福來自于我們的情感需要被彼此正視、接納和補償,而這一份幸福感才是支持著我們用理性去接受現實、調節自我的力量源泉。

“作”得開心了,面臨問題時我們才可以真正使用理性去處理問題,否則你會看到那些所謂的理性溝通最后都會成為面紅耳赤、惡語相向、不歡而散。

我們每個人都被規訓得足夠理性了,我們也需要去關注自己的情緒感受,一個幸福的人,一定是一個會“作”的人!祝愿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找到一段可以放心去“作”的關系。

關鍵詞: 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