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疫情下,隔離帶來的不安如何面對?

時間:2022-04-07 14:54:33    來源: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自從開始居家隔離,腦子里全是與疫情相關的信息,每天都緊張得睡不著覺,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胸悶、喘不上氣。”

“和花花草草說話已經滿足不了我,我給自己的每一根頭發都起了名字,今天我的‘瑪利亞’掉了……”

“孩子面臨高考,隔離半個月得落多少功課?真是急死人”……

3月以來,國內疫情發生頻次明顯增加,感染人數快速增長,波及范圍不斷擴大,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全國各地升級疫情防控措施,人們的生活按下“慢行鍵”。一線抗疫工作人員和居家隔離市民都承受了不少心理壓力,甚至出現失眠淺睡、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0579-85012355,是“親青幫”工作室24小時心理咨詢熱線。近段時間,心理熱線的接線量較往常大幅提升。他們中,有居家隔離市民、有一線抗疫不堪重負的醫護人員,還有因上網課而產生親子矛盾的家長和學生……

居家隔離觸發家庭矛盾

丈夫的一次因公出差,回家后當地爆發疫情,陳倩(化名)一家被社區通知要求居家隔離。

“我和老公都被迫居家辦公,兩個孩子也沒了興趣班和托班,我、老公、兩個孩子、婆婆,五口人開始了朝夕相處宅家的日子。”陳倩說,一家人原本的生活節奏完全被打亂,第一天很新鮮,第二天彼此還能開開心心說話,第三天、第四天、一星期過后家里雞飛狗跳。居家隔離期間,她用“雞飛狗跳、矛盾重重”來形容自己的婚姻生活。

距離產生美,在這一次居家隔離后陳倩有了更深的體會。她說,以前自己和老公白天早早的上班,白天心思在工作上,晚上下班回家。雖然很忙很累,但夫妻之間有溝通,晚上也能好好陪孩子,晚上的時間是婆婆自己的,婆媳相處的還算和睦。但是疫情居家隔離這段時間,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首先是兩個相差三歲多的孩子,從早到晚就吵吵鬧鬧,搶奪玩具、搶遙控器、爭零食,一天不得安生。“我突然懷疑以前兩個可愛懂事孩子去哪里了?為啥眼前這兩個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鬧人。”陳倩說,和婆婆兩人也是24小時相處,好像感覺婆婆哪里做的不對,婆婆做的飯菜不合口味,婆婆太放縱孩子,總是各種叨叨,心里引發對婆婆強烈的不滿。

不僅如此,陳倩和老公的感情也受到極大的挑戰。兩人居家辦公總是有種種不便,再加上孩子吵鬧,影響心神,心里就變得十分焦躁。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還要安排兩個孩子的學習任務,身心俱疲。同時和老公抬頭不見低頭見,越來越看到他身上的缺點,覺得老公怎么如此邋遢,不講衛生,沒有眼力見。自己在家除了辦公,還要做些家務和管孩子的學習,而他只需要工作就行,心里越發不平衡,兩人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吵起來。

居家隔離一個多星期,陳倩心中的煩躁和焦慮達到了頂點,心理承受力也到了極限。家里到處充斥著低氣壓,除了兩個孩子還能沒心沒肺在那吵吵鬧鬧,三個大人都小心翼翼。“我每天晚上都失眠,現在一聽到孩子吵鬧就心慌,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人也變得易怒。”長時間隔離帶來的未知感讓陳倩焦慮不安。

隔離期間無收入“打工人”陷入焦慮

“隔離人員出現心理問題,連續兩天不肯吃飯,怎么辦?”數天前,在某隔離酒店里,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小劉(化名)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

在一次送餐過程中,小劉發現隔離人員金輝(化名)的上一份飯菜并沒有拿進房間。他當時并沒有在意。可在第二天送餐時,金輝仍然沒有取飯菜,小劉有點擔心了:“這小伙子不會出什么問題了吧?我得聯系他,勸他吃飯。”

小劉試圖加他微信,一直得不到回復,接連給他打了幾個電話,金輝都是沉默以對,仍然固執地不取餐食。

細心的小劉輾轉打聽到了金輝的情況:金輝今年20出頭,是一名快遞員。疫情發生以來,他由于健康碼變紅被隔離在指定酒店里。“隔離酒店費用自理對于金輝來說是個負擔,加之他一個人呆在房間里,難免會心情沮喪,有些郁悶。”小劉擔憂地說。

最終,小劉通過熱線聯系上了心理咨詢志愿者,在隔離酒店醫療專班的允許和嚴密防控下,再一次送餐時,志愿者穿好防護服,進入金輝的房間。“金輝,我了解你的難處,你在酒店的費用,我們已經向上級部門反映了,政府部門已經開會研究你的問題了。”志愿者開門見山地對金輝說。

聽到這句話,金輝的眼淚“唰”地一下就流了出來,慢慢向志愿者敞開了心扉。

原來,金輝家里特別困難,媽媽生病在家。金輝在義烏送快遞,平時賺的錢大部分用于貼補家用。今年3月初,小劉自己攢錢買了一臺電動車送外賣,就想多掙點錢。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金輝暫停了工作、沒有了收入,壓力之下,金輝對配送的餐食也產生了抵觸情緒。

封控中的基層干部,一心到前線抗疫

“我是一名基層干部,同事們都在前線抗疫,我卻隔離在家什么都做不了。”心理熱線電話接通了,來電者老杜(化名)的聲音帶著焦躁和無助。“我覺得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

他自述自己因為執勤時接觸到了陽性病例而封控。時間過去一周了,但誰也說不清還要封閉管理多久。作為基層干部,許多同事此時都奮戰在抗疫一線,他每天焦急地聯系相關部門,希望能早日回到崗位上,和同事們并肩作戰……

“在電話的最后,如果我們幫助對方緩解了當下的焦慮情緒,他們會發自內心地說謝謝,這時我會很開心。但有的當事人遇到的問題超出了接線員的能力范圍之外,我們除了安撫,其實能提供的實質性幫助非常有限,這時我會有挫敗感。”

來電者在電話里哭訴,心理咨詢志愿者需要時刻與對方共情,并給出積極回應,這對他們來說是精力和情感的消耗。

咨詢師建議

如何給我們的心靈穿上“盔甲”?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對自我的認知和定位,需要來自于各類社會關系的反饋中。由于隔離造成的環境改變,我們感覺自己仿佛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空間里面,似乎以往的各種生活習慣、行為方式都不適用了,很多人會產生恐慌、焦慮、害怕、抑郁等不良情緒,且有一種自我懷疑、自我否認的陌生感覺,不斷過度思考與新環境相關的事情。

其實,這是我們面對陌生環境時最自然的反應,它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重新建立與周圍事物的關系,重新構建自己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這時的我們已經慢慢適應了新環境,不良情緒隨之消散。那么,從“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讓心理上的不適減少呢?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協會副秘書長、親青幫工作室副主任、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賈春梅給出幾點建議。

對外界的信息要保持暢通,不要自我封閉。我們可以定時關注正規渠道或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這樣,可讓我們的內心獲得一份確定感,有利于穩定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因片面、不實、情緒化的疫情信息引起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打破空間界限,獲得更多心理支持。不管是居家隔離,還是獨自隔離在酒店,這都只是身體被限制,屬于物理意義上的隔離,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即換一個方式與社會發生鏈接,如通過網絡、電話、視頻等方式,讓自己的思想能時時自由地和外界接觸、交流,說不定在嘗試過程中你會發現新的創業驚喜和生活驚喜。

“抓小放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疫情當前,既然很多事情不是光憑自己努力就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重新衡量一些工作或事情的可行性,去做一些自己目前可以做的事情。期間,最重要的是我們做事過程中,不管自己做的如何,最后結果怎樣,一定要學會用正面的語言及時肯定自己、贊賞自己。

人這一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或大或小,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它。疫情只是一個意外事件罷了,它遲早會過去。或許當我們若干年后再回頭看,你會發現疫情只是我們人生中遇到的一個“小溝渠”罷了。我們順利通過這次疫情的考驗,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適應能力、抗挫能力,甚至由此打破了自己思維的局限性,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更強大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