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新貴涌現,硅片戰爭一觸即發,光伏全產業鏈布局空前

時間:2022-04-12 16:15:06    來源:全球光伏

國內整縣推進、風光大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國外2030年歐盟1TW裝機目標加快部署。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光伏市場正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國際能源總署預計到2050年,光伏會成為第一大電力來源,光伏裝機將占全球發電裝機的27%。

2022年光伏需求不減,產品持續漲價,企業忙于生產。光伏全產業鏈產能擴張布局空前,比硅料投資更熱鬧的,是實打實已投入量產的硅片。

一、新貴涌現,硅片戰爭一觸即發

2022年2月10日,高景50GW大尺寸硅片項目完成二期投產,將與一期共同完成30GW的產能。2020年12月,硅片新貴廣東高景太陽能攜手珠海國資委一舉簽署170億元的硅片投資協議,以黑馬之姿闖入行業視線。背靠珠海龍頭國企華發集團和IDG資本兩大股東,以182mm與210mm(P/N型)大尺寸硅片為主打產品,高景目標是成為全球光伏硅片領域的龍頭企業。

2022年2月24日,上機數控宣布繼續向上游進軍,擬耗資118億元投建年產15萬噸高純工業硅及1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旨在降低原材料成本。上機數控是業內光伏專用設備生產商之一,提供晶硅高硬脆材料專用加工設備,2019年起,上機數控投資弘元新材料(包頭)開始做單晶硅棒及切片,目前已擁有單晶硅產能30GW。

2022年2月25日,通合新能源切片項目二期第一片硅片順利下線,標志著通威太陽能和天合光能的硅片正式進入量產化階段。通合由通威、天合分別以65%、35%的出資比例共同持股,具備年產15GW硅片產能規模,自此兩大龍頭產業鏈再添一環。

2022年3月1日,京運通宣告斬獲天合2.9億片硅片大單。從上游光伏設備起家的京運通,主導產品包括單晶硅生長爐、多晶硅鑄錠爐、區熔爐等光伏及半導體設備,兩年開始向硅片領域猛烈擴張,計劃今年年底硅片產能達到20GW。

越來越多的新玩家跑步進入硅片的同時,一體化企業不斷擴產以搶占市場份額,硅片環節有關成本與利潤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二、產能之爭,后起之秀來勢兇猛

2019年以前,隆基、中環、協鑫引領硅片三大六小寡頭格局;2019-2021年,協鑫在單多晶之爭中惜敗,隆基、中環雙寡頭格局不斷強化;2021-2022年起,單晶技術的定局,新興實力玩家入場,硅片產業格局正在重塑。

從產能來看,2021年底硅片產能已經達到400GW以上,年度總產量超過200GW。

從產量來看,2021年前十廠家市場占比90%,除隆基、中環雙寡頭和晶科、晶澳一體化廠家外,高景、上機、京運通、美科進入主要梯隊前列;2022年一季度,上機、高景產量已經躋身前五。

(數據來源:PVInfolink)

從擴產來看,2019-2022年,隨著新興龍頭產能的不斷擴建,一體化企業硅片產能獨大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從擴產來看,2019-2022年,隨著新興龍頭產能的不斷擴建,一體化企業硅片產能獨大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在產能規劃上,2022年底高景、上機數控、京運通和雙良產能迅速增長,與頭部硅片企業產能差距逐步縮小。

三、市場之爭,系統降本迫在眉睫

硅片擴產帶來產能過剩,成本成為市場競爭的決定因素。一方面,大尺寸硅片在硅片端能降低單位長晶成本,在電池、組件、系統環節攤薄單瓦非硅成本,經濟效益顯著;另一方面,新產能帶來的是新技術,相比老產能更先進、更經濟、更高效。

(1)大尺寸 - 大勢所趨

著眼未來,硅片大尺寸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王勃華今年2月份的最新報告指出:2021年,182+210占比超過45%,較2020年提升到10倍,2022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5%。

大尺寸發展迅猛,除了182/210鋪天蓋地的宣傳,更大的原因是降本帶來的壓力。從2020年下半年起,硅料價格一路攀升,漲幅高達300%;其它如封裝材料EVA、背板、銀漿、邊框、IGBT等幾乎所有的光伏材料和部件都在漲價。而硅片尺寸的增大可以顯著帶來降本,減輕系統壓力。

當硅片面積變大后,電池產能相應增加,帶來人工、折舊、三項費用等的攤薄,據興證電新測算,與M2相比,大尺寸電池成本可節約0.08元/W,降幅25.6%。組件環節類似,產能增加帶來人工折舊的攤薄,182和210硅片制造的組件可以將度電成本大約降低9.3% - 10.9%。

此外,大尺寸硅片對生產企業自身的制造成本也更為友好,大尺寸硅片單位質量方棒拉制成本較低,盡管硅料損耗略有增加,綜合來看,M10和M12 大尺寸硅片較 156.75 全方片仍能取得5%左右的降本。

(2)新產能 – 后發優勢

大尺寸漸成主流的背景下,舊產能加速清退,大尺寸優質產能備受青睞。

據了解,擁有50GW產能布局的高景太陽能直接入局210賽道,高景在210MM等大尺寸硅片單晶爐、切片機及其它配套設備匹配度等問題方面擁有多項核心專利技術,在拉速等生產工藝方面具有突出優勢,薄片化方面,其金剛線細徑化水領先行業。

上機數控的拉晶設備為全新設備,效率高、兼容210大尺寸硅片,其210大硅片良率已達95%左右,與傳統166硅片良率差異已經不大。隨著工藝的改進,預計成本優勢將持續增強。

但現有小尺寸硅片產能對應的設備難以直接升級為大尺寸硅片設備,必然面臨更新換代。新入局者切入大尺寸210mm硅片(兼容182mm),不用考慮落后產能退出成本,沒有老產能折舊的負擔,這也為其與老牌玩家抗衡增添優勢。

四、產能過剩,大尺寸卻供不應求

光伏下游產能過剩成為常態,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預測,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規模將在180-225GW之間,而2021年底硅片產量便已達到218GW,工信部最新公布1-2月份國內硅片產量40GW,伴隨著2022年產能進一步的釋放,硅片過剩是必然事件。

然而去掉約30%的小尺寸的老舊產能,大尺寸硅片卻供不應求。

據浙商證券不完全統計,2021年底硅片、電池、組件的210大尺寸產能分別約80GW、90GW、90GW。硅片產能較電池片、組件擴產速度更慢,一旦下游大尺寸需求超預期,大硅片的結構緊缺狀態可能加劇。

在硅片環節,中環85GW產能中210大硅片占到50GW,隆基硅片在成本方面相對其它企業有突出優勢。與硅片產能多用于自用的晶科、晶澳等一體化廠家不同,高景等硅片新秀正在迅速崛起,以最先進的技術、強大的資金實力,在硅片行業替代老牌龍頭,對雙寡頭格局發起沖擊。

長江后浪推前浪,新的產業格局正在成形。

關鍵詞: 大尺寸硅片 通威股份 硅片產線 整縣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