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疫情期間,養老機構如何應對老年人心理問題? 咨詢師建議:“多傾聽”和“找事做”

時間:2022-04-14 15:50:17    來源: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陽春三月,本應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未曾想到疫情再次席卷而來,為了保障生活在養老機構老人們的人身安全,我市各大養老機構積極響應民政部門關于養老機構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于3月12號正式實施封閉式管理,為老人們筑起堅實的“安全防護網”。

老年人作為易感人群之一,都被好好地“保護”了起來。可當封閉帶來保護的同時,也給老人帶來了焦慮與不安......家人無法探訪、戶外活動減少、疫情持續蔓延等因素的積累都會使老人出現心理失調,進而影響生理健康,表現出睡眠不好、食欲不佳、血壓異常等情況。對此,市民政局部門反復強調“養老機構大門臨時關了,但住養老人和親屬的溝通之門不能關;與外界往來暫停了,但對老人的精神關愛、心理慰藉更要加強”。

封閉式管理之下,如何守護好這群“老寶貝”的身心健康,成為養老機構的頭等大事。本期《心靈護航》,就“養老服務機構如何化解老人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老年人平穩渡過疫情防控期”與大家分享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給護理人員和老人們帶來一點幫助。

大爺突然愛上“找茬”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養老機構近期再次實行封閉管理。相比一年前,各方有了更多的應對經驗,但是,依然有部分老人無法適應封閉式管理的生活。

“怎么又封院了?”“義烏好好的呀,外面都自由活動呀!”“我打過疫苗了,我不會得病的”.......封院管理后,養老服務中心社工的耳邊總是響起諸如此類的話語,與此同時,養老服務中心辦公室收到的投訴越來越多。

王爺爺(化名)是個“閑不下來的主兒”,沒封閉的時候,他喜歡去公園拍拍照,去超市買買東西。他常說:“住在怡樂新村比家里自由多了,想去哪去哪!”封院管理后,他一下子沒轍了,于是開始了他的“找茬”之路。

“今天的菜有點淡了,不好吃!我要出去換換口味。”“X棟的護理員今天看到我沒打招呼,服務態度不行!”“院子里的保潔不到位,那堆葉子我昨天就看到了,今天還在!”近段時間,王爺爺多次來到辦公室,實名舉報中心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工作人員立馬進行了解釋并整改,擔心王爺爺跑辦公室受累,工作人員善意地提醒了一句,“您可以電話跟我們聯系,不用特意跑過來”,結果老人瞬間脾氣上來了。溝通到最后,老人的訴求特別簡單,就是他想出去轉轉。

“小妹,我打過疫苗的,義烏很安全,我又不亂跑……”每次角交流,苦悶的王爺爺嘴邊總是掛著這幾句話。看到王爺爺滿臉不開心,社工轉發官方消息到他的微信,同時把目前省內疫情形勢分析給他聽。

得到“最新消息”的王爺爺換了一個人,還幫助社工給其他老人科普疫情防控相關知識,打消大家的疑慮,堅定大家齊心共克時艱的信心。

線上“話聊”增感情

出于各種原因,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入住機構養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親情的疏遠,老人們對家人的思念并不會因為距離而減少。

平日里,家里人隔三差五來探望,老人也覺得稀松平常,并未有異樣的感覺,而封閉管理隔絕了這一通道,很多老人一下子又覺得難以接受起來。

吳奶奶(化名)有6個孩子,入住怡樂新村養老服務中心后,子女擔心老人想念家人,相互約定不同時間來陪陪母親。封院的第4天,見不到家里人的吳奶奶就開始食欲不佳,晚上睡不著覺,神色疲憊,還忍不住哭起來。

吳奶奶患有認知癥,見不到家里人她就開始打包行李,在樓層里走來走去,不停地吵著要回家。社工得知這一情況,加上了吳奶奶家里人的微信后,就化身為吳奶奶的小秘書,給她安排了“視訊會議”。視訊結束,社工還會扮演吳奶奶其他的家里人,給她打電話,叮囑她“乖乖的,要好好吃飯哦!”

感受到“家里人”的關心,吳奶奶的情緒漸趨穩定。相比封院初期的不適應,吳奶奶現在已經適應了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

一場特殊的生日會

“小妹,今天是幾號了?”“我們什么時候可以解除封閉?”“現在疫情形勢怎么樣了”……前陣子,一直非常支持防疫工作的胡奶奶(化名)變的有些焦躁不安。

今年是胡奶奶在養老機構生活的第一年,擔心老人不適應封閉管理的生活,社工經常上門與老人聊天,為她排遣寂寞。一開始,老人愿意與社工交流,也積極參與到養老中心組織的各項趣味活動中。到了4月,胡奶奶突然對活動失去了興趣,向護理員表達了要回家的意愿。

看著老人的劉海開始長長,護理員化身“Tony老師”,為她修剪了劉海;老人不愿出門參加活動,社工主動送服務上門……但這一切的努力,似乎都無法走進胡奶奶內心的深處,她依然顯得悶悶不樂。直到社工捧著一個生日蛋糕來到老人房中,胡奶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背過身走到了陽臺……

原來,今年4月8日是胡奶奶81歲的生日。家人在春節就約定好這一天要為老人隆重地慶生。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突如其來的的疫情,讓老人的家屬無法與其相聚,因此胡奶奶感到非常失落,盼著疫情早日結束,養老機構可以早日解封。

得知這一情況,社工立馬拿出手機,聯系上老人的家屬,一家人通過視頻在線為老人送上生日祝福。“奶奶,我們還為您準備了水果和長壽面,祝您生日快樂,福如東海!”社工們也齊聲送上祝福,老人終于打開了心結。

咨詢師建議

如何幫助老年人渡過疫情防控期?

面對新冠疫情,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身邊存在兩種截然不同態度的老年人,一種是完全不把疫情當回事,好像疫情離他們很遠,喜歡扎堆聚集聊天或打牌,到任何公共場所都不習慣戴口罩,當碰到需要出示健康碼的時候,他們就說自己沒手機或只有老年機,沒有健康碼。另一種是經常容易產生過度緊張害怕的情緒,不光自己待在家里不愿出去,也害怕家人出去,但凡聽到邊上有關于疫情的消息,就會產生恐慌、焦慮、抑郁、失眠等不良心理癥狀或軀體癥狀。

對此,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協會副秘書長、親青幫工作室副主任、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賈春梅表示,面對第一種情況的老人時,我們要先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多渠道了解社會信息,但老年人受到視力、思想和能力影響,接受疫情資訊時,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于“道聽途說”。外界信息的不暢和不準確,就會導致他們對疫情不夠重視。因而,面對他們,我們需要做更多耐心解釋的工作,普及疫情相關知識,讓老人們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危害,明白只有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防疫措施,才能更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而對于第二種情況,即那些過度重視疫情的老人們,賈春梅則表示,需要社會各界的更多的理解。很多老年人本身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對于這些長期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來說,心理壓力本來就大,現在,他們又要面對一種容易感染的新型疾病,內心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擔心害怕、焦慮緊張的不良情緒。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家人多陪伴、多傾聽,幫助老人學會理性、客觀看待疫情,掌握科學的防護手段,從而有效減少他們對疫情的恐懼情緒。

“疫情防控期間,老人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但子女才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力量。”賈春梅提醒,面對無論是在機構中封閉管理的老人,還是居家健康檢測的老人,傾聽老年人懷舊是很重要的方式。老年人容易產生懷舊的心理,家人們可以借這次疫情帶來的更多在家時間,多聽聽老人家講自己過去的故事,聽的時候不要不耐煩,還應該多回應、多互動。“疫情防控的這段時間,也是讓老年人改變生活方式的契機,借此減緩老年人心理活動的退行進程。”賈春梅認為,其中很關鍵一點在于更新提升老年人的專注力,讓他們不斷專注于新的事物。培養老年人在家中的興趣愛好,例如繡花、畫畫、寫書法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老年人體驗到自己對于生活的掌控感,重新激發他們對于生活的熱愛。

疫情期間老人心理如何安撫?

義烏養老機構這樣做!

社工帶領老人做手指操。

怡樂新村養老服務中心老人親手制作清明果。

封閉管理后,義烏市怡樂新村養老服務中心社工第一時間開始了“心對心走訪”。面對老人緊張、焦慮的情緒,社工通過組織老人收看官方新聞,分發宣傳單頁或者轉發相關官方通告,勸導老人不輕信和傳播個人轉發的疫情相關信息,同時,通過廣場和大廳的電子屏,每日不間斷播放疫情防護知識,幫助他們厘清思路,科學認識當前的疫情防控形勢。各類密集式室內場所活動暫停后,為了給封院期間老人的生活增加色彩,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社工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書法班、美食烘焙、園藝種植、基礎康復訓練、創意手工等,讓老人從各種活動中收獲幸福。

怡樂新村為老人舉行集體生日會。

上溪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參與趣味活動。

封閉期間,為避免老年人因見不到家人產生思念情緒,上溪養老服務中心每日均有安排專員進行家屬與老年人的視頻探視,社工在盡可能豐富老人活動之余,也時常向老年人普及新冠知識,讓老年人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在此基礎上,機構負責人認為,我們應該讓老年人以自己的方式也加入到抗疫的隊伍中來。于是,機構進行了請老年人給家人“喊話”的活動,工作人員將老年人對家人說的話拍攝成視頻,最后做成一個視頻合集發給家屬們。在“喊話”過程中,老年人的情緒被相互帶動起來,紛紛表示“讓子女們專心抗擊疫情,不要為他們分心”并以之為榮。在這種“主動參與抗疫”的方式下,機構內的老年人相互鼓勵,目前精神狀態都很好。

赤岸養老服務中心社工組織老人開展評書活動。

在封院管理期間,赤岸養老服務中心的養老人們為了不讓老人在院內產生焦慮情緒,有序開展了“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的暖心活動,工作人員每天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進行和家屬電話或視頻的探視,并安排評書、做操、投壺套圈、唱歌比賽、美食制作等活動,讓老人們動起來、玩起來、樂起來,在院長和工作人員的帶動下,老人們玩的不亦樂乎,院內不斷傳來一陣陣歡樂的笑聲......眼下正值春耕時節,老人們歡聚在養老中心門口的菜園,親手種下了瓜苗并每日前來精心“呵護”,盡享田園樂趣。

關鍵詞: 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