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拒絕心理“紅”碼!身處“三區”,如何防“抑”?

時間:2022-04-24 09:58:46    來源:義烏市融媒體中心

“朋友圈被疫情刷屏,搞得人心惶惶。”

“一覺醒來竟然被劃入‘三區’,新冠病毒離我們越來越近,太可怕了。”

“天天宅家里,腦子里老是冒出一些不好的念頭,我快抑郁了。”

……

近日來,疫情形勢復雜,多地出現確診病例,一些區域被列為“三區”,即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以便及早發現、管控新冠病毒感染者。面對區域管控,一些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部分市民出現了過度恐慌、焦慮、煩躁等情緒,紛紛撥打心理咨詢熱線求助。

就此,記者采訪了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劉建輝。他表示,這是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導致的心理應激反應,要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疫情阻礙了出國留學夢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對出國留學帶來的沖擊著實不小。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充滿了不確定性。回顧2021年,因為疫情不斷反復,各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入境管控和簽證收緊的政策,使不少即將返校和入學的留學生為了繼續完成學業而不得不輾轉多個國家,有的甚至不得不選擇延遲入學或延遲畢業,這讓很多有留學意向的學生及家長都糾結不已。還有不少學生無奈選擇了暫時不出國,卻又對自己的選擇感到茫然。李冉(化名)就是其中一個。

“我現在原本應該出國留學了,可是考慮到疫情帶來的諸多風險,父母暫時不讓我出國。眼下因為疫情,我被隔離在學校宿舍,真的很煩,感覺人生計劃全被打亂了,我現在該怎么辦?”心理咨詢熱線中,研究生李冉透露出的是滿滿不甘心。

上周末,在外市進修研究生的李冉因要接種九價疫苗回到義烏。接種疫苗后,李冉和小姐妹一起聚會喝下午茶,原想趁著春日晴好天氣和閨蜜們相約踏春,可是因為鄰市公布了確診病例,她只好買了次日一大早的動車票,依依不舍地趕回學校。剛到學校,她就接到院辦的通知,要求她獨自在隔離宿舍完成14天健康檢測。

回到了親切的校園,卻需要獨自滯留在隔離宿舍,每天測溫、做核酸,李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外面的同學都譴責我在這個節骨眼上亂跑,這幾天我也每天在關注義烏的疫情新聞,好怕自己成為次密接,成為行走的‘病毒’,給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帶去不必要的麻煩。”李冉復盤了一下自己回義烏后去過的每個場所,越想心里越懊惱,“如果當初自己咬咬牙出國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承受現在這樣的痛苦?”

中年男子遭遇事業停滯

“居家隔離好幾天了,我真有點撐不住了。”姜維(化名)從事室內裝修設計工作,結婚后開了一家設計公司,忙忙碌碌,但收入可觀。

“前幾年,我開拓了直播業務,業務量又上去了。”打進心理咨詢熱線,姜維告訴心理咨詢志愿者,自從2020年疫情以來,他有不少合作業務停滯了,加上公司開支很大,每個月的人工、房租、水電、物業等費用不少,還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姜維感慨:“現在我每個月都要還房貸,有時想想還不如老老實實上班,可又不甘心給人家打工,因此就一直在矛盾與糾結中撐著,好累啊!”

想到家庭壓力,姜維越發焦慮,打電話前,他剛剛因為堅持把新房買在了外市,而現在又因為當地被劃定為封控區,一家人隔離在家,與妻子大吵了一架。“我也不想被隔離,也想出去賺錢,可是我沒有辦法,現在公司員工還端著我給的飯碗,我真的快崩潰了!”姜維說。

這段時間,姜維對生活的失控感愈發強烈,情緒低落的他常常胸悶心慌,渾身無力。他又問了一句:“難道這就是‘中年危機’嗎?”

抗疫“大白”有顆柔軟的心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在嚴密封閉的防護服里汗流浹背的他們,有的是家中妻子的暖男,或者丈夫眼里的公主,抑或父母跟前的寶貝,但忙完一天工作后,身體疲憊和情感壓力雙重襲來,他們也有一些內心的話渴望被傾聽。

“我在封控區工作,不能回家,但我特別想念孩子。孩子還很小,我非常擔心他……”對孩子的牽掛和思念讓春月(化名)無法入睡,陷入了失眠和焦慮。心理咨詢志愿者在電話中聽出了春月聲音里的情緒低落,以及想要哭卻不敢哭的克制忍耐。

“她在強力壓抑著自己的精神狀態。”心理咨詢志愿者說,這是她在凌晨接到的電話,當時她的心都揪起來了。心疼之余,她也意識到自己的工作能讓這些承受巨大壓力的“大白”找到情緒出口。

“上次你與孩子視頻通話是什么時候?”心理咨詢志愿者輕聲問。春月回答:“基本每天都跟孩子視頻。每次看到他笑盈盈地張著兩只小手,要我抱,我的眼淚就忍不住往下掉。”隨后,她那洶涌的情緒傾瀉而出。電話另一頭的心理咨詢志愿者溫言寬慰著,也耐心等待著春月情緒的平復。

幾分鐘后,聽到春月的聲音逐漸平靜,心理咨詢志愿者開始跟她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線頭”,并建議春月每天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視頻聊天,增進家人之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心理咨詢志愿者還建議她準備一個眼罩,休息時給自己營造一個黑暗的環境,“哪怕只是入睡十分鐘,也能讓身體得到休息,讓情緒得到舒緩”。

聽完心理咨詢志愿者的建議,春月直言心里已經踏實了許多。此時接到任務的她又緊急趕赴下一個核酸檢測點。

群眾在接受核酸采樣。

咨詢師觀點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首先是人與環境交換信息的載體,恐懼意味著危險,喜悅意味著安全,憤怒意味著戰斗。因此當環境有問題時,人會被本能地激發出各種負面情緒,這是很正常的;當現實問題被解決時,情緒自然就緩解,這是我們的生物本能。”劉建輝解釋,如上述案例中的“大白”春月,她的情緒負擔就來自過度勞累和遠離家人,通過與孩子視頻通話、給自己留足休息時間,心理咨詢志愿者的建議就有效幫助她緩解了情緒。

“作為智慧生命,人類感受到更多的復雜情緒是我們認知加工的后果。”劉建輝說,如案例中的設計師姜維,現實情況中,他很難再維持公司,但他還是硬著頭皮撐著,為了面子和自尊,他的痛苦源于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可是一旦認知發生轉變:我可以暫時把公司關了,先度過疫情照顧好自己的家人,等市場行情好了,我再繼續做公司買房子好了。那么他這種痛苦就馬上消解了,甚至他還能感到沾沾自喜:那么多人在疫情中破產,而我及時止損,保留了財力、實力和精力,為日后東山再起做了充分準備。其實情緒狀態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劉建輝認為,源自生物本能的情緒主要源于環境的威脅,很多有針對性的措施可緩解這些情緒,比如對疫情的恐懼:我們可以勤洗手,搞好衛生,戴好口罩,少去人員密集處,這些都能降低感染的風險,有效保障我們的安全,從而降低我們的焦慮。又比如孤獨感,我們可以通過與親朋好友聯系來緩解。

源于認知觀念的情緒就需要我們去調節自己的認知,這取決于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和眼光格局。當代社會發展進步給了我們一種錯覺,什么都應該是理性的、有邏輯的、可控的,人類的心靈中充斥著一種傲慢:一切問題都應該是可控的。“控制我們能控制的,適應我們不能控制的,這是人類靈活運用智慧的體現。”劉建輝建議,在當前的疫情狀況下,我們需要好好厘清:我的負面情緒是源自基本的生物本能受到威脅,還是源于我們的觀念把自己帶進了死胡同?

“當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的情緒不對勁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分析這到底是因為什么產生的情緒,然后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使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并給出解決方案。”劉建輝提醒,在保持健康心態的同時,也要注意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心處于平和狀態。如果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再加上適當的身體運動,相信度過這個非常時期之后,你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