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春天快要過去,然而疫情又來了波“倒春寒”。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2年的春天,各地區不斷升級疫情防控舉措,其中也包括讓許多家長都感到崩潰的停課通知。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家庭的親子關系變得微妙起來。升學的壓力、開學時間不確定帶來的焦慮、互聯網教學的不適應,情緒從四處涌來。特別是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學生,親子大戰一觸即發。
一觸即發的親子戰
到5月4日,江偉(化名)已經與母親徐女士(化名)冷戰7天。冷戰的手段包括,不回應徐女士的任何疑問、刻意回避母親的眼神對視、就連吃飯也不愿意坐到一個餐桌上。
母子倆最近的對話發生在上個周三傍晚,導火索是母親認為江偉利用上網課的時間偷偷刷手機,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二話沒說,便沒收了他的手機。
江偉今年下半年將升入高中。前段時間模考時,他的成績剛剛夠當地普通高中的分數線。面臨升學大考和遲遲定不下來的開學日期,徐女士陷入了焦慮。
為了讓孩子免受打擾,集中精力學習,徐女士撤掉了家里的電視、Ipad,就連自己也改掉了回家刷手機的習慣。然而,這一切凈網措施,因為直播課被臨時打亂。
每次上網課是需要斗智斗勇的時候。江偉要用手機聽幾個小時的直播課。這對于此前很少接觸電子產品的江偉來說,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聊天軟件、聽課軟件、短視頻軟件……手機桌面上躺著的應用程序一下子多了起來。這讓徐女士的神經也變得緊張。
兒子在臥室上網課,徐女士做不了別的。她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動向。“學得怎么樣”“要不要給你切點水果”……每隔一段時間,徐女士都要推門走進兒子臥室。關心是其次,她要用余光掃一遍ipad頁面。這個動作需要快速且不露痕跡。有時候因為自己突然闖入,孩子切換頁面,立馬讓她警覺起來——是不是在玩游戲? 思考再三,徐女士強行沒收了兒子手機。
江偉也不甘示弱。冷戰的第一天便以不聽網課表示抗議。母親僵持不下去,不得不把手機歸還于他,條件是,每次使用手機都要向她匯報。“這么管有意思嗎!”不被信任的感覺讓江偉很不舒服。刷手機只不過是放松的方式,他不能理解母親的想法。
所幸,5月4日,一家人終于收到了復課的通知,母子倆的關系才得以緩和。
強勢母親讓女兒不堪重負
“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原本是一句用來插科打諢的網絡流行語,在鑫鑫(化名)家卻成為了最刺耳的一句話。
鑫鑫的媽媽劉女士(化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師和家長,雙重角色疊加下的劉女士更是被壓得毫無一點喘息的自由,她坦言,身為家長的壓力更大。在封閉的屋子里,任何一個引子,都會成為情緒的引爆點。
趁著居家上網課期間,劉女士為孩子安排了一系列密集的復習計劃,希望女兒能夠在這段時間“彎道超車”。“你英語不行,要補補語法了”“這個知識點太薄弱,一會要多做幾道題”……原本并不輕松的居家學習,因為母親臨時加進來的復習任務,變得更加喘不過氣。
“這個知識點老師也會強化訓練,不用額外補。”“不行,你哪有我清楚!”鑫鑫記不清跟母親因為學習安排吵了多少回。“我的任何問題在她的眼里都被放大。”提到母親的強勢,鑫鑫忍不住哭了起來,“好累,我已經很努力了……”
宅家也能享受親子快樂和勞動樂趣
居家隔離期間,在學校的倡議下,小學生妮妮(化名)每天除了學習,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干家務活,幫爺爺擇菜,幫奶奶澆花,跟媽媽學烘焙,跟爸爸洗完掃地……在親子互動中,一家人度過一段有意義的居家時光,可謂其樂融融。
小區封控期間,妮妮注意到志愿者們忙里忙外為小區居民服務,也非常希望出一份力。她纏著媽媽,要學習一門眼下非常“吃香”的手藝——制作蛋撻,希望能把自己制作的美味蛋撻送給小區里的志愿者品嘗。同時,她通過視頻講解的方式把自己的勞動心得和志愿精神分享給更多小伙伴。
“親子勞動不僅幫助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還對父母多了一份理解和體諒,感覺到孩子仿佛一夜長大,懂得了父母長輩的辛勞,也體會了勞動的快樂。”妮妮的爸爸深有感觸地說,通過學校的教育引導,家長的身體力行,自己的親身參與,讓孩子們懂得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真諦。
咨詢師建議
想讓親子關系步入良性循環,家長不妨這樣做
疫情期間,常態的日常家庭生活狀態被打破,孩子生活作息不規律、看電子產品很難控制、居家學習問題使親子關系緊張程度不斷升級。家長跟孩子“相愛相殺、愛恨交織”,常常一見面就引發各種矛盾,分開后又互相牽掛。面對“相看兩厭”的局面,家長如何破局應對、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提升家庭溫馨怡情的氛圍呢?
“居家封閉生活帶來的挑戰和困難,難免會影響家庭氛圍的溫馨和親子陪伴的效果。雖然疫情點燃了親子關系中的矛盾與摩擦,但本質上是家庭中原本就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值此疫情也是發現問題、修復關系的好契機。”義烏市中心醫院精神科心理治療師崔囡囡給廣大家長和孩子們送上了親子怡情、溫暖相伴的妙招和策略:
1.客觀認識并接納現狀,保持情緒穩定
疫情只是疫情,擾動我們主觀感受的并非疫情本身,而是我們內心中本就沒被照顧好的情緒。在疫情期間,除了積極配合政府和相關部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外,我們依然可以生活如常,借此機會學會好好與自己、與家人相處。我們要接納疫情帶來的困難現狀和焦慮情緒,也要接納孩子在家的生活學習本就與學校的節奏不同這一事實。
在教育孩子前,父母應先理清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是否過度擔憂焦慮,盡量以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去引導孩子。當家長覺察到不良情緒波動開始蔓延時,也不妨試著坦誠:“因為疫情的關系,媽媽心里也很焦慮,所以看到你一直玩手機,會感到不安,會擔心你的學習,媽媽會自己消化這部分情緒,也相信你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2.保持良好邊界,互相尊重理解
不只是疫情期間,任何時候父母與子女都不是捆綁一體的個體。崔囡囡稱,親子關系中要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與信任,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不信任與過度約束反而故意反叛,影響自己的學習效率,也稱“擺爛給你看”。也有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精神強壓下變得沉默、不愿交流、喜歡閉門獨處。
“建立良好的邊界是對孩子的信任,也有助于保持自身情緒不輕易被孩子的言行擾動”,崔囡囡稱,“我們要做孩子的‘指路燈’而不是‘掌舵手’。當我們迫切地想要改變孩子的時候,也是最難改變孩子的時候,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動因,接納他當下的狀態,給他一定的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問題,反而會意外收獲。”
3.做榜樣,明設置,正強化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學習者,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模仿家長而習得的,因此,教育孩子更多應以行為操作來帶動。家長自己要作出榜樣,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習慣。進而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使用電子產品與學習時間的設置。有了良好的學習、運動和作息習慣可以避免身心疲勞、引發不良情緒,有助于提升親子相處融洽。
面對孩子成績波動、作業質量下降等問題,家長應首先做到尊重、接納孩子。把“快點”“你怎么這么不努力”改為多說“加油”和“真讓人高興”等積極的話術指導提醒孩子,把親切平等的關系融入到親子陪伴中。
4.勞逸結合,營造多彩生活環境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營造快樂幸福的生活氛圍。居家時期是難得的親子相聚時光,發起玩游戲、看電影、聽音樂、做運動等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享受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幸福比做什么更重要。崔囡囡稱,令很多家長焦慮的成績只是孩子人生中階段性結果之一,而孩子的三觀、認知模式、待人接物方式、個人成就發展與幸福感等才是深遠持久的,這些都取決于家庭環境與教育。
5.健康有益的人文教育
疫情期間也是對孩子進行提升疫情認知、學習防護技巧和增進理解共情等生命教育的契機;可以從基本生存、節約糧食、挑食厭食、自理能力等方面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家長亦可以通過志愿者工作、團購服務、關愛老年人、感恩援助者等方面把人文教育帶給孩子,提升孩子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幸福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