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而生,逐光而行。”疫情襲擊商城,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主動請纓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他們有的是黨員干部,有的是社會組織成員,有的是普通群眾,但當他們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和手套,他們只有一個名字——志愿者!
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他們一人擔多職,隨時待命,隨時出發,維護核酸采樣現場秩序、打流調電話、排摸重點人員、守“小門”……他們同其他一線的醫護人員、疾控人員、民警、社區管理人員等組成一道厚實的戰“疫”狙擊線,用他們的堅守與擔當守護著廣大民眾的生命健康。
他們是英雄,他們也是普通人。面對疫情,他們也會恐懼,只是擔當給了他們勇氣與奉獻精神;面對不理解,甚至指責、謾罵,他們也會心理受傷,只是責任讓他們選擇堅守,并迎難而上。本期心靈護航,我們把鏡頭聚焦堅守在戰“疫”一線的廣大志愿者,希望用心守護這些勇于擔當的志愿者,讓他們也擁有良好的身心健康。
面對誤解,咽下委屈繼續堅守
早上5點半,大白服、口罩、面罩三件套武裝得嚴嚴實實,杰冰(化名)準時出現在某封控區辦公大樓,“今天的工作依然是在現場負責核酸采樣人員掃碼工作,根據前兩天采樣的情況,我這組大概分到六七百人。”
杰冰是我市某公益協會的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40多場,累計服務時長達300小時。大家現在都親切地喚他冰哥。熱心、勤懇、快人快語的他掛在嘴邊總是這句話:“我也沒干什么大事,就認真把小事情干好,對得起做人的良心。”
4月以來,賦閑在家的杰冰主動向協會請纓,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4月26日上午,杰冰像往常一樣在崗位上給排隊采樣的人員掃碼,現場井然有序。快到中午時候,該組醫生完成了600人的采樣,采樣管用完后就撤離了現場。杰冰在前端掃碼,發現醫生撤離后,疏導排隊的群眾去另一組采樣。這時,部分群眾的情緒開始激動起來,“你耍我們呢!我們排了幾個小時,現在叫我們重頭再來?”
還沒等杰冰解釋,一名男子沖上前來,要杰冰給出合理的說法,杰冰楞了半天,想了想說:“醫生的采樣管用完了,我也沒法辦法。”“你這是什么態度?”就是這么一句話,該名男子怒氣沖沖地揚言要動手打他,伴隨而來的,還有隊伍中其他群眾的謾罵聲,杰冰頓感眼前一陣漆黑。
面對居民激動的情緒,這個硬漢的眼淚沒忍住嘩嘩地流下來。就在這天早上,杰冰一大早起床趕來參加志愿服務,自己的電瓶車不小心還被人撞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捧著一顆熱心參與志愿服務,竟要遭受這么多的惡意……受了委屈的杰冰強忍著淚水,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紅著眼眶,扯著嘶啞的嗓子,“對不起,大家理解一下,到隔壁隊伍有序排好隊,現在人少了,很快的……”
“疫”無反顧的硬漢卻幾度落淚
“我去管控區是做志愿者,我想幫助那邊的人民,我從來沒有想過把病毒帶回村里。”采訪中,年過五旬的樟貴(化名)身穿防護服,聲音有些顫抖。他哽咽道,自己已經一個星期沒回家了,換崗下來,計劃回鄉下接妻子次日去醫院復查身體,卻硬生生在村口熬了一個通宵。
樟貴在市區某安保公司做保安,工作踏實的他,平常也不善言辭,待人接物和和氣氣。疫情來襲,公司需要抽調部分力量去“三區”支援,樟貴二話沒說報了名,成為了一名“守門員”。
“你好,請掃碼。”一句簡單的話,樟貴一天要說上上千次,對于部分不配合的群眾,他會擋在前面,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各項要求。“現在大家都挺支持我的工作,極少數人有情緒我也能夠理解,大家都不容易。”夜深時分,人流量少了,他會拿出手機,與家中的妻子視頻,兩人互道晚安。
一輪班值下來,樟貴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村里,不曾想卻被自己的“同仁”拒之門外。得知樟貴剛從管控區執勤回來,村里的“守門員”瞬間警惕了起來。“你核酸檢測做了嗎?”“剛做完回來呢!”然而,每天都做一次核酸采樣的樟貴并不知曉,核酸檢測結果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更新,自己剛做完,檢測結果顯示停留在了前一天,就這樣,他被無情地“拒之門外”,有家不能回。
初夏夜微涼,樟貴徘徊在村口,等待核酸檢測的結果,心跌倒了谷底,這些天當志愿者時遇到的挫折和不被理解,像在潮濕環境中的霉菌肆意生長,“真涼。”
當志愿者很累,收到蛋糕很暖
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小雅(化名)居住的小區發現一名陽性感染者,小區由此開始實行閉環管理。
作為一名黨員,小雅馬上加入了社區志愿者隊伍。報到當天,作為黨員志愿者,小雅接到了第一個任務——分菜、發菜。當晚7點,小雅和其他志愿者們一起把貨車運來的蔬菜、肉品、糧油米面,逐一分裝。
因為小區出現陽性感染者,小區被劃為封控區,實行了居民足不出戶的閉環管理,組長和志愿者們分裝好蔬菜后,再逐一領回各個樓棟,采取無接觸配送的方式,放到各家各戶的門口。等小雅逐一把菜配送到各家門口時,已經過了夜里12點。
“雖然以前也經常參加黨員活動,但是志愿者這份工作真心不容易。”小雅說,累是她第一天晚上當志愿者最大的感慨,但這只是一個開端。
之后幾天,分菜、送菜、送物資……小雅每天都穿梭在各樓道間,累的上氣不接下氣。對于志愿者們的付出,小區業主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某天早晨,小雅起床后打開房門,看到門把手上掛著一個精致的紙袋子,里面放著一袋紙杯蛋糕和一袋吐司。“紙杯蛋糕和吐司都做得非常好,紙袋子也非常精美,就跟蛋糕店專業制作的一樣,我以為是快遞送錯了。”小雅連忙在樓棟群里打聽,結果,組長悄悄告訴她,是一戶女業主自己在家里做的,特意送給了她和組長,感謝她們做為整幢樓的居民做志愿者。
“我真的非常感動,因為當時大家物資都很緊缺,沒想到鄰居們這時還惦記著我們。”小雅直言,以前她對小區這戶鄰居沒什么印象,這一次,她專門加了對方微信,表達自己的感謝。
“這次突如其來的隔離,大家收獲最大的就是整個小區鄰里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了。”小雅說,“居民們都很積極和自律,每個人也都在溫暖著他人。這也許就是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所在。”
近幾年,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增加,公益活動的日益豐富,身邊參與志愿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志愿者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醫生、律師、公務員等白領階層,也有理發師、按摩師等技術人員,還有一些退休在家的老人和在家帶孩子的寶媽。只要你有空閑時間,都可以報名參與身邊的公益活動。而志愿者的年齡更是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五歲幼兒娃都有,只要你有一份助人之心,都可以穿上這件充滿愛心的紅馬甲,化身為一位熱于助人的“平民英雄”。
咨詢師建議
做公益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本身助人行為是一件充滿愛心,讓人溫暖的事情。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開展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志愿者也會遇到一些莫名的指責和批評,難逃被人誤解的不公平待遇。那么,當志愿者們面對這些委屈時,我們應該如何自處與和化解呢?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協會副秘書長、親青幫工作室副主任、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賈春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分享了幾點心理調適的建議,為防疫期間受心理困擾的志愿者送上心靈慰藉。
堅持志愿初心,避免失去方向。志愿者的服務精神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我們在參與任何一場公益活動時,只要你內心始終要抱著“互相幫助、助人自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服務態度,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的內心就不容易被別人的意見和情緒所左右。因為人心中有了明確的方向,那么前進的路上,困惑或迷茫心理就會相應減少。
擺正服務心態,接納對方選擇。有時,在開展公益活動時,我們志愿者都是抱著一顆愛心,懷著一份熱忱去做服務工作,但是,服務對象卻未必愿意接受你的這份愛心。這時,很多志愿者就會著急上火,因為他們內心產生一種被人拒絕的痛苦感受。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一定要明白:奉獻愛心是你的選擇,接不接受是對方的自由。我們一定要學會接納,接納對方暫時的不理解,接納對方在思想上不能和你達成一致。
積極保持溝通,尋求伙伴助力。公益活動是一項社會性活動,它能促進社會和諧、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而我們的志愿者如果想讓每一場公益活動更好地開展,就必須要加強自身與人溝通的技能和水平。與服務對象的良好溝通,可以讓活動開展更順利;與團隊成員的良好溝通,可以讓團隊更有凝聚力。當出現被人誤解情況時,不要憋在心里,可以多和身邊的其他志愿者傾訴。一般來當志愿者的很多人都自帶正能量,可以輕松幫你化解不良情緒,從而助你繼續公益之路。
“做公益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賈春梅說,我們選擇公益,選擇的就是愛心和奉獻,選擇的就是責任和擔當。雖然在公益之路上,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險阻,期間可能還伴隨著一些誤解,但是,只要我們心中始終保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對和諧人際關系的追求,內心就不容易被別人的言行所影響,就能保持住自己的公益初心,保留住內心那份快樂、滿足和安寧。
關鍵詞: 也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