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謠傳引發的投資者信任危機再次說明,做好投資者溝通和有效信披,對上市公司任重而道遠。
文丨Han
BT財經原創文章
(資料圖)
繃不住了!一家鄭州的上市公司要“干預俄烏沖突”?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沖突已經持續了三個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對俄羅斯展開史上最嚴制裁,也無法阻止俄羅斯擊敗烏克蘭的決心,俄烏沖突不僅給烏克蘭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全球經濟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其中包括能源危機、供應鏈危機、全球通脹高企等等。
6月30日前后,“一則新聞”震驚了市場,一家河南鄭州的上市公司“宣稱”要出面“調停俄烏沖突”。“據新聞顯示”這家公司為豫能控股( 001896.SZ ),消息一經傳出,各界紛紛感嘆“這家A股上市公司能耐也太大了吧!”有網友直言:“笑到繃不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A股碳中和板塊整體上揚,其中23只股票上漲,豫能控股漲10.06%居首(截至7月6日收盤)。
這種天方夜譚,恐怕炒了幾十年股的老股民也聞所未聞。這則傳聞到底是真是假?傳聞是怎樣流出的?而處于傳聞漩渦中心的豫能控股又是什么來頭?
01一則假消息引發的風波
豫能控股將要“出面調停俄烏沖突”的傳言始于網上的一張截圖,從6月30日前后開始瘋狂在社交媒體和微博上傳播,別說乍一眼看上去,這張圖還真有點像通過正規平臺發布的官方消息。
這則名為《豫能控股:關于將出面調停俄烏戰爭的公告》的“文件”顯示,為了解決全球能源危機,豫能控股公司將出面“調停俄烏沖突”。
它甚至還有模有樣給出了理由,是基于公司經營的考量,俄烏沖突引發了全球通脹率高企,也導致了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的運輸距離變遠和運輸成本增高……
這個消息很快就引發了許多投資者關注,一個市值不到100億元的A股公司想要“出面調停俄烏沖突”,怎么聽都像是天方夜譚。BT財經翻閱了豫能控股的所有公告,并沒有發現上述信息。
豫能控股也很快發現了事情不對勁,據媒體報道,豫能控股負責接聽投資者咨詢電話的工作人員透露,公司已經在第一時間注意到這則流傳在投資者論壇的信息。
豫能控股隨后發布了官方說明:“調停俄烏沖突”的傳言實則是一則謠言。豫能控股官方還表示“股民應以公司公告為準”。
豫能控股負責接聽投資者電話的工作人員面對質詢,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無奈:“那些輿論什么的,我們也沒辦法去管。我們公司怎么可能調停俄烏戰爭?”
那這則謠言又是如何傳出的呢?造謠者是誰?又有什么目的?
據多方調查,釋放假消息的并非他人,而是一位自稱被豫能控股套牢了三年,名為“付小銅”的投資者。目前付小銅的賬號在東方財富網上仍然可以被搜索到,有媒體統計從5月26日至6月29日的一個多月里,付小銅一共在豫能控股吧發帖78次,其中大多是看空言論,還不乏一些惡意的攻擊。
互聯網投資人馬騰飛分析認為,不排除一些投資者用一些所謂的“內部消息”、“傳言”來干擾市場達到自己獲利的目的,甚至此前一些所謂的“傳言”直接影響到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導致企業股價股價大跌、被市場看空,長期被套牢的投資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這種方法來擾亂投資市場秩序不可取,甚至有違法的可能。
不難想象,如果是一個對豫能控股尚無深入認知、想要在投資論壇進一步了解公司的投資者,看到漫天飛舞的荒謬謠傳、惡意的詆毀謾罵,恐怕早已萌生退意了。
02豫能控股是什么來頭?
不管這則謠言對投資市場究竟造成了多大影響,最起碼讓豫能控股處在了漩渦中心。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豫能控股公司名為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于鄭州,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綜合能源上市公司,主要業務集火力發電、新能源、抽水蓄能、煤炭貿易物流、綜合能源服務于一體,由省級資本控股。在行業分類中,隸屬于電力行業板塊。
此外,豫能控股還有著國資背景。據企查查,豫能控股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河南省財政廳,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豫能控股的第一大股東。
據豫能控股2022年一季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司十大流通股東里還有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領航投資澳洲有限公司-領航新興市場股指基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發中證全指電力公用事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等機構,以及嚴從華、黃明金等自然人。
隨著近年豫能控股公司股價下跌,公司股東人數(戶)也減少,從2021年1月的超11萬戶,降至2022年3月的約8萬戶,流失近3萬戶。
值得注意的是,豫能控股公司的業績在2021年出現大額虧損,歸屬凈利潤從2019年、2020年的9792萬元、4.89億元轉虧至2021年的-20.28億元,業績大變臉是因為2021年的電荒事件和當時動力煤價飆升。
這也印證了造謠者所稱的“被豫能控股套牢了三年”,豫能控股出現虧損正是動力煤漲價最快的時期,也是中國電力行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時期。
豫能控股的主要收入由發電企業、燃煤銷售和風電企業三部分構成。從營收來看,公司2021年營收穩步增加,從2020年的102.8億元增長至119.1億元,但營業成本從87.14億元猛增至132.9億元,回顧當時的動力煤價格從數百元飆升至近2000元,即便現在回頭去看,我們也能感覺到當時電力行業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
最新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豫能控股仍然在虧損的泥淖里掙扎,當季虧損4.624億元。
豫能控股也在業績預告里寫道,公司預計利潤大幅下降,是因為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全力保障電力安全生產和穩定供應。但由于煤價持續大幅上漲,企業收入與成本倒掛,導致火電企業大面積虧損,公司利潤大幅下降。
大宗交易研究員魏方認為,近年來處于動力煤漲價比較快的周期,特別是今年動力煤迎來爆發,原因很多,最大原因就是限產,以及進口量的下降。而動力煤的主要用途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電力發電,而豫能控股因為成本上漲業績受到了直接影響。
魏方分析認為,其實,能源成本端大漲還會傳導到中下游產業鏈,全球應對策略都是通過放水刺激消費,將這種成本傳導到最終消費者,但是在中國市場往往是由企業端來承擔壓力。我們可以看到A股市場大規模的制造業和金融業股價都在走低,比如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個股都在走低,背后的原因就有成本端帶來的輸入性通脹沒有讓消費端買單,而是由制造業自己買單。
其實投資者結合豫能控股的國資背景,是可以理解豫能控股股價處于下行周期的。只可惜讓豫能控股“出圈”的不是那份有理有據的業績說明,而是那份不靠譜的“調停俄烏沖突假公告”。
03豫能控股要學習格力電器
“那些輿論什么的,我們也沒辦法去管”——豫能控股負責接聽投資者咨詢電話的工作人員曾如此感慨,言語中透露出無奈。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BT財經注意到,更注意與公眾溝通的企業,確實能夠穩定投資者信心。即便股價下跌,投資者也不會輕易離企業而去。
先看豫能控股,在它股價隨著業績下跌期間,公司股東人數也隨之減少了近三成,特別是謠言傳播的6月底、7月初導致公司股價出現劇烈波動。
再看格力電器( 000651.SZ ),公司股價下跌期間,股東人數(戶)反而從71萬攀升至近95萬(如下圖),業績和股價經受挑戰期間,股東人數不降反升,投資者“越跌越買”的情緒可見一斑——這無疑是對企業的莫大支持。
之所以能吸引投資者“越跌越買”,和企業的經營水平、信披透明度、投資者關系維護程度等多方面都有關系。在BT財經5月份發起的《上市公司財報滿意度大調查》里,格力電器在投資者投票環節也名列前茅,顯示出格力電器信披和投資者關系維護方面的認可度較高。
制造業行業研究員李明馳指出,縱觀格力電器過去幾年的表現可以發現,盡管受到銷量不振、原料上漲侵蝕利潤率等情況的波及,公司卻總能第一時間通過財報等信披手段向市場進行解讀說明,這對加強企業經營信息透明度和贏得投資者信心來說至關重要。
李明馳分析認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一直能做到在市場面前保持曝光度,還向公眾推薦了一把自己的“助理”孟羽童,公司在直銷渠道的布局和進步市場看得見、摸得著,上面這些通過信披、媒體報道甚至社交媒體等多渠道維護投資者關系的方式,無疑給公司形象帶來正面影響。
即便格力時而深陷爭議,市場也有耐心等待公司的官方回應。
除了格力電器外,BT財經《上市公司財報滿意度大調查》顯示,普通投資者對招商銀行、海信家電、海爾智家、比亞迪等企業的財報滿意度也較高。
李明馳指出,豫能控股陷入謠言風波再一次提醒上市公司,除了財報、公告外,有效地利用媒體、投資者交流平臺等方式,與投資者和市場進行溝通,對于維護自身企業形象、有效傳達經營動態、強化市場對公司的信心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04投資者溝通:多么痛的領悟
除了豫能控股,A股里曾經因投資者溝通不到位而引發的“烏龍事件”還有不少。
2022年5月16日晚間,和而泰( 002402.SZ )一則標題為“2022年第一次臨死股東大會的法律意見書”的公告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輿論一片嘩然。雖然人們很快反應過來了這是將“臨時股東大會”誤操作寫成了“臨死股東大會”,但這觸目驚心的用詞還是吸引了不少吃瓜群眾,犯下這一錯誤的北京市中倫(深圳)律師事務所也因此被質疑執業水平,和而泰也是有苦說不出。
燃氣和廚具品牌華帝股份( 002035.SZ )曾在2018年借勢世界杯,推出“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活動。本來賺足了眼球,但華帝公布的線上退款流程顯示,“退款”不是“退錢”,而是“退購物卡”,還有線下消費者遭遇了經銷商門店不給退款的現象,在當時一度引發央視、消協的注意,一場營銷轉變成為了危機,公司股價在當年7月末和8月初連續下跌。
2017年順豐借殼鼎泰新材上市,2月23日多則《順豐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鐘上市,并變更公司名稱》的消息就開始流傳于網上,然而蹊蹺的是“殼方”鼎泰新材并沒有更名。但即便如此,鼎泰新材也在當日開啟了瘋漲模式。次日2月24日,順豐才是真正的在深交所敲鐘,鼎泰新材更名為順豐控股。
2015年“量子通信技術”這個物理概念一夜爆火,引發A股量子通信概念狂飆上漲,連帶著當時一家名為“量子高科”的個股盤中一度漲停。事實上,這家“量子高科”是一家食品飲料企業,和量子通信完全沒有關系,不知道這次烏龍當時讓多少散戶站在了高崗上。
在信息嘈雜的當下,對A股上市企業的危機公關能力的考驗,無異于又加高了一個難度。一份簡單到甚至不加蓋公章的聲明,或者一份深藏在上市公司數據庫里的公告,早已無法滿足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維護需要。
如此多的負面案例證明,能夠長時間通過正規媒體發聲、在危機出現的第一時間就給公眾一個坦承交代的企業,才更有機會得到投資者的長期信任和支持。
不要等到“翻車”再去維護投資者關系和企業形象,那個時候恐怕真的為時已晚。
(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如有疑問及任何意見反饋,可直接在評論區留言)
原文標題:要“調停俄烏沖突”的豫能控股,究竟什么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