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有百姓能把木頭搬移到北門去就賞給十兩金子。
2、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敢動手去搬移(木頭)。
3、公孫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兩金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于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搬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兩金子的重賞。
5、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6、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
7、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
8、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
9、”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
10、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斗,鄉野城鎮都治理得很好。
11、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
12、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13、擴展資料:時代背景: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后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14、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15、”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16、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17、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18、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19、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
20、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后被下令車裂其尸。
21、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
22、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
23、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
24、土地可以買賣。
25、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26、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27、三、遷都咸陽。
28、為了便于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29、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立木取信。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