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實驗室氛圍真的很重要”!90后中國博士生再獲重要突破:天天觀熱點

時間:2023-04-12 18:49:41    來源:中國科學報

在幾年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當時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讀大三的王沛東憑借一腔勇氣毛遂自薦,結緣了影響自己一生的治愈系導師——麻省理工學院(MIT)大氣化學和氣候科學教授Susan Solomon。


(相關資料圖)

這位頂尖專家38歲就當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如今66歲依然又美又颯,下場做科研,親自帶學生,她給自己的實驗室營造了家的溫馨氛圍。她堅信,快樂輕松的狀態才能讓人心無旁騖地工作,更有助于出高質量科研成果。

近日,她帶領的團隊一周內接連在Nature、PNAS發表論文。王沛東是PNAS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在異國他鄉求學,有人愛護和指引自己,是非常美好的體驗?!?/p>

?

Susan Solomon(左四)邀請組里所有人帶上配偶和小孩到家里過感恩節。左邊第一位是王沛東。 受訪者供圖

一場野火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10%

為什么說Susan Solomon很颯呢?

在MIT任職之前,她曾在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工作三十余年。1985年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英國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論文,首次觀測到南極臭氧空洞的存在。

第二年,Susan Solomon就帶領一個團隊趕赴南極做實地觀測。他們在那里收集了證據,并通過建立大氣模型,解釋了為什么南極會出現臭氧層空洞。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上,她也成為第一個提出氯氟烴造成了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人。

這推動了聯合國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臭氧保衛戰就此打響。協定書生效后,全球開始禁止使用包括氯氟烴在內的臭氧消耗物。氯氟烴是一種化學物質,那個時期常用于空調的制冷劑。我國于1991年加入協定書。

好消息是,全球經過近30年攜手努力,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已經開始自愈,Susan Solomon領導的這項發現于2016年7月發表在Science上。

但這樣的喜訊沒有維持多久,就被一場大火吞沒。

3年前,那場連燒了好幾個月的澳大利亞野火,讓無數生命永遠沉寂在焦土之下?;痣m滅,所引發的“蝴蝶效應”卻仍在蔓延。

Nature、PNAS上發表的這兩篇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闡明了澳大利亞野火對臭氧層的影響。

“澳大利亞那場野火使南半球看起來完全像別的星球。而且,氯化氫、硝酸氯等物質的巨大變化令人咋舌。在一些高度,臭氧的含量達到了過去17年的最低。”Susan Solomon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這是從未有過的現象,為了解釋這一切,他們開始在化學氣候模型中復現這些改變。這項研究采用了暨南大學教授俞鵬飛開發的一套新模型。而模擬的結果證實了研究團隊對氯化氫溶解能力影響臭氧的有關猜測。

“我們估計這場野火使得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臭氧減少了3%~5%,并且使得2020年的臭氧層空洞擴大了10%?!盨usan Solomon為此深感擔憂。

破壞容易,修復難。臭氧層每10年才恢復1%,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更為頻繁的野火,直接的后果就是延緩臭氧層“康復”。

會生活,才能更好地做科研

很早之前,王沛東就聽說過Susan Solomon的鼎鼎大名,知道南極有兩個冰川以她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其在臭氧層空洞領域的突出貢獻。而且她還獲得過瑞典皇家科學院設立的克拉福德獎,相當于地球科學界的諾貝爾獎。她在38歲時就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

能在頂尖大師的羽翼之下耳濡目染,定能受益匪淺。王沛東暗暗下了一個決定,要到Susan Solomon的組里讀博。

“不去努力爭取,你永遠都沒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向來做事果敢、不畏難的王沛東,大三那年在科羅拉多的一場學術會議上,鼓足勇氣邁出了那一步。

“會議中場休息的間隙,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排隊領咖啡,Solomon老師剛好排到我后面,我按捺住此起彼伏的緊張,主動跟她打了招呼。為了挑起她的聊天興趣,我向她介紹暑期做的關于火山噴發對海洋環流影響的研究。恰好她當時有在做火山噴發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我們聊得很投緣?!蓖跖鏂|回憶道。

當天晚上,王沛東趕緊給她發了自己的簡歷,后面的申請出乎意料的順利。

今年是王沛東成為Solomon博士生的第四年,他和這位老太太相處得越來越像家人。

“美國人的感恩節都會與自己的家人團聚,但每逢這個節日,老師都會邀請組里所有人帶上配偶和小孩到家里。她會提前兩天就開始張羅食譜?!蓖跖鏂|說。

由于一直做南極有關的研究,老太太很喜歡企鵝。“我們去她家吃飯的時候,被一個大盤子上面的創意驚艷到了。盤上排列著可愛的企鵝,那些都是她用橄欖和胡蘿卜等食材創造的治愈系美食?!?/p>

?

Susan Solomon用橄欖和胡蘿卜等食材做的企鵝美食。 受訪者供圖

在波士頓這個地區,有很多幾十年前人們用過的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被遺棄排放到海里。暴雨過后,很多沉積的碎片會被沖上沙灘。Solomon經常挑此時前往海邊撿不同顏色的碎片,并把它們打磨光滑,用銀質的絲線穿起來,制成手鏈、項鏈等工藝品。

在她位于科羅拉多山谷的宅子旁邊,她還為當地的蜂鳥修屋筑巢。每當工作累了,就帶組里的學生們到這里觀鳥。山谷下的小溪潺潺而流,片刻的靜謐與祥和又會再一次讓大家重拾對生活、對科研的熱情。

生命很長很絢爛,會生活才能更好地做科研?!斑@并非我的獨到感悟,很多人都這么說,要有一些科研工作外的其他愛好,這說不定能幫助你更好地做科研。”Solomon表示。

生活中和藹可親,但在學術上一點不含糊?!懊看挝医o她匯報工作時,我直接把電腦拿到她旁邊,我一邊寫代碼,她一邊指導細節。當面指導從來都是直言不諱,但所有的反饋都是積極而坦誠的,我的進步速度肉眼可見?!?/p>

2021年發生的一件事令王沛東很是感動。3月22日,他以一作身份在PNAS發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論文,Solomon訂了近30份紙質版送給他留作紀念?!八f當年她的第一篇論文,她的導師也是像這樣給她訂了紙質版用以收藏。后來我才知道期刊的紙質版很貴,為我訂的那些紙質版花了她500多美元?!?/p>

?

Susan Solomon訂的近30份論文紙質版 受訪者供圖

當記者問到為何要這么做時,Susan Solomon笑道,“培養下一代年輕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覺得傳承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樂趣。”

被溫柔以待過,才會去溫暖別人?!案呱窖鲋?,我雖無法與她比肩,但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天成為別人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她的精神和理念,我會奉為圭臬?!蓖跖鏂|說。

“父親在我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

平臺和運氣固然重要,個人的才華和努力才是內驅動力。

雖然Solomon并不給學生設立條條框框,也不會增加壓力,但王沛東會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每天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科研。他很喜歡夜晚工作,黑夜的寧靜更能讓人專注,很多實驗設計和奇思妙想都能在夜晚迸發出來。

在成果問世之前,科研人員都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默默無聞。冗長乏味的重復性工作,會讓很多人產生自我價值的懷疑。尤其是當科研結果經常出現負反饋,這個時候能堅持下來的不是靠興趣,而是堅韌的毅力。

王沛東的堅韌源自父親王鎖民,一位幾十年如一日從事荒漠化防治的蘭州大學教授。

小時候,每逢暑假王沛東就會隨父親一起到沙漠里科考??瓶缄犜趯ふ液币娚衬秃抵参飼r,他就在一旁化身小小探險家,探索沙粒們帶來的細微樂趣,在沙漠的冷與熱中升起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父親對科學很是熱愛,每每與同事說起工作就滔滔不絕,那時候雖聽不懂,但科學的種子已在他身上悄然種下。

“后來,我并未繼承他的衣缽,而是選擇了從事大氣科學研究,他很支持,覺得都是在為地球的生態環境做貢獻?!蓖跖鏂|說。

他們搞沙漠植物研究的,很像矗立在一望無垠的大漠中那些十分不起眼的小草,在地面上看起來孤獨而又弱小,但泥土之下強健的根系卻可以扎到很深很深。

“父親這一扎就是20多年,他坐得了科研的冷板凳,我也可以。”王沛東說。

參考鏈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39101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83-0

關鍵詞:

業界

資訊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