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一科教授關文明、黃銳團隊借助睿米神外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該院首例機器人輔助下腦出血微創引流手術,手術機器人精準、微創、高效,手術效果良好。
70歲的患者張大爺因“突發左側肢體活動障礙20小時”被緊急送入吉大二院。其頭部CT檢查結果顯示右側殼核出血,顱內血腫壓迫了內囊結構,導致了左側上肢肌力2級,下肢肌力4級的肢體活動障礙。
鑒于血腫體積小(最大直徑3cm)且位置深,傳統的手術方式難以精確定位,且開顱手術可能對腦組織造成較大的創傷,恢復緩慢,且術后不能有效改善功能,所以以往類似病例多選擇保守治療。為了能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關文明教授團隊決定使用最新的醫療技術睿米手術機器人,來幫助患者擺脫困境。
利用機器人行顱內引流術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
在手術開始前,醫生會將術前影像資料資料導入手術機器人手術規劃系統內,該系統可對術前多模態影像進行融合,清晰呈現出顱內三維立體結構,可精準定位血腫位置,并智能提取病灶范圍,計算容積,使血腫清除更徹底。
手術中,在機器人的精準定位與實時引導下,引流管置入一次性成功到位,手術操作便捷,大幅縮短了開放硬腦膜操作時間。
術后復查CT顯示,引流管位置理想——位于血腫中心,貫穿血腫長軸。理想的置管位置,是血腫盡快、充分引流的關鍵,也降低了術中穿刺和術后引流過程中血腫周邊腦組織的副損傷。
患者術后1天復查頭部CT顯示血腫絕大部分被引出,達到理想效果,可拔除引流管,患者恢復良好。
關文明介紹,引流管留置時間越短,術后感染風險越低。這樣的手術效果,在傳統的體表標線+裸眼對準操作模式下幾乎難以實現。同時也為進一步開展微創顱內腫瘤病理活檢、DBS、REEG等手術奠定了基礎。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添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