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生姜瀉心湯-天天速看

時間:2023-06-10 10:43:50    來源:個人圖書館-慶哥哥呀

論157


(相關資料圖)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1],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2],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釋:

[1]干噫食臭:指噯氣中有腐餿的食物氣味。噫(ai)同噯;臭(xiu) , 指氣味。

[2]腹中雷鳴:形容腹中有轆轆作響的聲音。

注:心下痞硬,干噫食嗅,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除了半夏瀉心湯的癥狀,又多了個食積、飲停脅下。凡寒熱錯雜,或兼食積,或兼飲停心下,痞硬,嘔逆,下利或不下利,噯氣食臭,以致中焦升降失職者,皆可選用本方治之。

此乃寒熱錯雜,中焦痞塞,兼水飲食滯也。治以消食和胃,散水消痞為主者也。

心下痞而硬,指心下痞滿而按之有硬感,但不痛,故與結胸證有別,此為寒熱錯雜,有形水氣及飲食濁氣結滯,氣機痞塞;

干噫食臭,為脾虛胃弱,不能消磨水谷;

腹中雷鳴、下利,為脾虛胃弱,運化失職,水氣流注脅下,走于腸間。

生姜瀉心湯亦屬辛開苦降甘調(diào)之法。

本方重用生姜為君,以和胃降逆,宣散水飲;姜、夏與芩連為伍,辛開苦降,以開泄寒熱痞塞之結滯;佐人參、甘草、大棗健脾益胃,以復中焦升降之職。

本方去水氣之力特別強,生姜加量了,半夏、干姜皆溫中去水,半夏下氣去飲,強強聯(lián)合,無水不去也。

用此方可能發(fā)生暈眩,那是瞑眩反應,向好之兆,不必驚慌!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均取“去滓再煎”之法。

生姜瀉心湯三個特殊證象“口臭、胃脹、難食生冷”。

吳謙《醫(yī)宗金鑒》: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

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干姜甘草以溫里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囊括“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