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資訊 >  >> 
世界今日訊!平均年齡8歲!這支成立于義烏小溪邊的樂隊跟著音樂人“尋謠”

時間:2023-06-14 08:46:43    來源:義烏城市網

尋謠計劃

這個夏天似乎剛剛開始,但已經有很多人在做很多有趣的新鮮事。其中,包括來自義烏的“玩小溪”樂隊。樂隊由5名可愛的小朋友組成:鼓手小小、大提琴手小美、小提琴手朵朵、鍵盤手開心、吉他手弟弟。成員平均年齡8歲,“出道”僅2個月。


(相關資料圖)

每個人的童年應該都有一首童謠,只不過,現在的你,有多久沒有聽過童謠?而“玩小溪”樂隊做的事,就跟童謠有關。

1

在上海唱響金華童謠

鐘立風、熊熊作業、水岸、小河……如果你愛聽民謠,對這些名字不會陌生。去年,熱播綜藝《我們民謠2022》更是憑借懷舊路線,讓這一眾民謠音樂人重回公眾視線。

今年的兒童節,這一群民謠音樂人帶著民謠的淺淺歌聲,在位于上海控江路上的YOUNG劇場推出第八屆“回響兒童節”特別企劃“民謠兩味”。6月3日晚,“不是遮頭是使風”童謠夜上,“玩小溪”樂隊作為受邀嘉賓,和音樂人們一同唱響從全國范圍采集的多首行將消逝的童謠。

“孩子們一點不怯場,自由又快樂。”鼓手小小的媽媽周旭光說。

“玩小溪”樂隊和民謠音樂人們合作了5首童謠,其中一首來自金華,叫《火螢蟲》:

東邊照照 西邊照照

夜里漆黑 光頭還好

太陽出來 看不見了

一點亮光 實在太小

樹蔭里面 屋檐頭上

一陣風來 吹個端蹤

搖搖擺擺 跌跌撞撞

弄個小瓶 預備來裝

……

2018年,音樂人小河(原名何國鋒)和團隊開啟“尋謠計劃”,邀請眾多藝術工作者,在全國范圍內采集并活化那些即將消失的童謠。目前,他們已陸續在京、浙、滬、粵、閩、湘等地尋訪千余位老人,采集600余件民間音樂樣本,活化童謠60余首。當晚的整場演出,是歷時5年的“尋謠計劃”的成果。《火螢蟲》則是團隊在杭州采風時,尋著線索來到金華,聽75歲的楊小妹唱的。

大提琴手小美的媽媽陸海珍說:“孩子們能唱家鄉的歌曲,都很驕傲。”

其實,“玩小溪”樂隊的5個孩子并沒有專業學習過唱歌。在受邀參加演出前的一個多月,他們才進行訓練。演出結束后,孩子們的表現獲得陣陣掌聲,收獲一批歌迷。“演出陣容里有‘玩小溪’樂隊的名字,孩子們還收到了以紅包形式給的演出費。”周旭光說,這一刻,大人與孩子在音樂面前是平等的。

2

音樂連接起老人、年輕人和孩子

“玩小溪”樂隊與童謠音樂人的合作,并非第一次。

兩個多月前,小河帶著團隊及鐘立風、熊熊作業、水岸等音樂人來到義烏繼續“尋謠計劃”。邀請他們的人,正是同樣從事藝術工作的周旭光。然后,5個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到了“尋謠計劃”中。

一個月時間,一群人在義烏、武義、浦江、磐安尋找童謠。鼓手小小、大提琴手小美、小提琴手朵朵、鍵盤手開心、吉他手弟弟,5個孩子帶著各自的樂器,與音樂人一起,走入一個個陌生的村莊,沿著一條條陌生的小路,與一些陌生老人擦肩而過,又與一些陌生老人促膝長談,從一句“儂好”開始,就這樣一天天聽見義烏。

“玩小溪”樂隊,就是在義烏八都水庫的小溪邊成立的。“玩小溪”的樂隊名是孩子們自己想的,成立當天就有了出道曲《撈不起》。《撈不起》只是因為孩子們在溪邊抓蝌蚪,隨口說了一句:“哎呀哎呀,我怎么撈也撈不起。”小河老師便讓孩子們輪流,一人講一句話。最后,音樂人們把這些話串成歌詞,又在現場做了曲。

當大家找到好的童謠,會請老人先唱,再讓專業音樂人調整和改編,并盡量保存老人記憶中的曲調,最終形成有文本、有韻律、還有演唱者的多媒體作品。和其他地方一樣,大家在金華的村莊里、田野中、小溪旁做現場音樂會,請提供童謠的老人和音樂人、孩子們合作,把童謠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出去。

在童謠的音樂會現場,心的距離被拉近了。年輕人、孩子們坐在爺爺奶奶身邊,一起唱著這些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歌謠,那些有點遙遠的老故事,又有了溫情款款的新鮮感。每一遍和聲有不同的花、鳥、魚、蟲、風、云來互動,每一遍都獨一無二。

“玩小溪”樂隊在義烏表演?采訪對象提供

“童謠是有文化記憶傳承的,應該被更多的人聽到。不管是作為藝術工作者還是家長,我都能體會到‘尋謠計劃’的意義和它的急迫性。”周旭光說,接下來想帶著孩子們做更多嘗試。

來源:義烏文旅體資訊

關鍵詞: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