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材料 >  >> 
未來10年,“灰氫”有望成為新增氫氣供給的主力

時間:2022-03-03 15:49:59    來源:東亞經貿新聞

氫是宇宙已知元素中最輕也是最多的元素。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氫能高熱值、低污染、來源廣、轉換靈活的優勢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年來,我國氫能制取、儲存、運輸、利用技術等方面已取得突破進展,氫能產業正處于大規模商業化爆發的前夜,有望成為未來低碳能源體系的主力之一。

氫能制取“三分天下”

“灰氫”仍是當下主流

作為二次能源,氫能不僅可以通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重整或生物質熱裂解、微生物發酵等途徑制取,還可以通過焦化、氯堿、鋼鐵、冶金等工業副產氣制取,也可以利用電解水制取。

目前制氫方式主要有天然氣制氫、煤制氫、焦爐氣制氫、電解水制氫等,其中通過煤制氫的氫氣占比約為62%、天然氣制氫占19%,工業副產占18%,電解水制氫僅占1%。按照制氫能源來源的不同,制氫可以分為灰氫、藍氫、綠氫。

來源:《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

灰氫是通過化石燃料(比如石油、煤炭等)燃燒產生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會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灰氫的生產成本較低,制氫技術較為簡單,而且所需設備、占用場地都較少,生產規模偏小。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氫氣是灰氫。

藍氫是將天然氣通過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熱蒸汽重整制成。雖然天然氣也屬于化石燃料,在生產藍氫時也會產生溫室氣體,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與儲存等技術,溫室氣體被捕獲,減輕了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現了低排放生產。

綠氫是通過使用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等)制造的氫氣,例如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行電解水制氫,在生產綠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碳排放,綠氫是氫能利用的理想形態,但受到目前技術及制造成本的限制,綠氫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需要時間。

預計未來10年內,“灰氫”有望成為新增氫氣供給的主力。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還沒有主業做甲烷或煤制氫的公司,但是未來隨著需求的擴張,有望催生“灰氫”的行業龍頭,包括中國石化、美錦能源、華昌化工、東華能源、衛星石化、金能科技等都涉及了制氫業務。

中國石化“灰氫”產能全國第一

年生產量高達350萬噸

從制氫業務產能來看,中國石化經營著全球最大的煉油業務和全球第二大化工業務,提供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通過3萬多個服務站提供完善的銷售網絡服務。

作為中國重要的氫能源供應商之一,中國石化氫氣年生產量高達350萬噸,占全國氫氣產量的14%,目前中國石化的氫能來源,包括制氫裝置產氫、煉油重整副產氫和乙烯生產副產氫。

華昌化工是江蘇華昌(集團)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始建于1970年,是一家以化工為主業的A股上市公司,已經形成了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等多產品的產業格局。在氫氣制取方面,每年可生產氫氣達20萬噸。

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華能源”)成立于1996年,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烷烴資源的進口、銷售和深加工,公司利用丙烷脫氫、乙烷裂解來產生氫氣,目前已成為綠色能源的供應商,其兩套丙烷脫氫裝置每年可產氫6萬噸。

山西美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美錦能源”)成立于1992年,公司主要從事煤炭、焦化生產和銷售,擁有儲量豐富的煤炭和煤層氣資源,具備“煤-焦-氣-化”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是全國排名居前的獨立商品焦生產基地之一。

氫氣是美錦能源焦化業務的副產品:焦炭生產過程中釋放焦爐氣,焦爐氣中含有50%的氫氣。根據美錦能源660萬噸焦炭產能核算,公司一年僅副產氫氣就可以達到5.9萬噸,相當于3.7萬輛小轎或1.2萬輛中型卡車或者9000輛大型客車一年的使用量。

來源:泡財經研究中心

布局氫能全產業鏈

美錦能源獲更高估值

在“灰氫”產能排名靠前的A股上市公司中,中國石化是當之無愧的“市值老大哥”,截至3月1日收盤,其總市值穩穩超過5200億元,資產規模2萬億元,市盈率為6.55,相比之下,美錦能源動態市盈率為22.89,但其總市值只有600億元,相當于中國石化總市值的九分之一。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同為“灰氫”制取企業,為何市場愿意給予美錦能源更高的估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錦能源全面布局制氫、加氫、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整車制造等各環節,形成“研發-生產制造-商業化應用”的生態閉環,實現氫能領域全產業鏈布局,傾力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實力的氫能產業集群。

美錦能源是A股上市公司中最大的焦炭生產企業之一,年產能715萬噸,另外在內蒙古的600萬噸擴產項目已經開工。在公司煉焦業務的副產物——焦爐氣中,工業副產氫的占比高達50%-55%。通過提純能夠滿足低成本制氫的需求,用焦炭副產物工業化制氫成本最低。這些,都為美錦能源打造氫能全產業鏈布局提供了“底氣”。

“灰氫”制取存明顯短板

技術進步或帶來行業革新

目前來看,“灰氫”制氫的主要優勢在于,傳統的煤化工及焦炭企業有比較穩定且成熟的技術路線來制備氫氣,主要解決提純技術后,氫氣就可以供給燃料電池使用。

作為原料的煤炭來源穩定,成本低于其它制氫方式,煤制氫的成本較天然氣制氫低20%,較電解水制氫低60%,僅高于工業副產氫。

煤炭是中國儲量非常豐富的化石能源,鼓勵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一直是能源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炭主產區之一的山西省已經作為中國能源改革的試點,將煤炭轉化為氫能源,符合煤炭清潔利用的方向。在制氫過程中雖然會排放二氧化碳等,但集中排放可更高效的進行環保處理,減少了能源最終使用端的二氧化碳排放,也符合未來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

但同時,“灰氫”制取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首當其沖的,就是煤制氫過程中碳排放的處理。

碳排放一直是煤炭使用和轉化過程中的繞不開的問題,環境稅可能會增加煤制氫的環境成本,后續煤制氫還需要利用好二氧化碳捕獲技術(CCS)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同時,由于氫氣單位運輸成本和對安全的要求較高,在缺乏專用管網的條件下,預計只能進行區域銷售,這樣使得煤制氫企業受制于區域氫能源需求的限制,進而影響公司的產銷規模。

遠期看,隨著技術的進步,可能出現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的大幅下降,會明顯削弱煤制氫的經濟。那么,相比于“灰氫”,“藍氫”“綠氫”具備怎樣的比較優勢,他們會是氫能的未來嗎?歡迎關注本報的行業聚焦。

關鍵詞: 電解水制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