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顛覆傳統二手房交易模式的“單邊代理”機制,在深圳推出以來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據《中國消費者報》1月28日報道)
從法律層面上講,中介經紀人并不代表任何買方和賣方的權益,其核心目的是撮合成交,并最終獲取交易傭金。因此,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以往的雙邊居間代理模式很容易出現經紀人“吃差價”或者“吃了原告吃被告”,從而引發消費糾紛。而單邊代理模式則是買賣雙方各自獨立委托不同的經紀人,中介各為其主,有助于推動二手房交易規范化。值得深思的是,單邊代理模式雖好,但從深圳的實際運營效果來看卻并不理想。
根據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二手房買賣雙方以及中介機構對“單邊代理”的態度并不積極。截至2022年1月10日,深圳新版二手房交易系統累計完成的790宗交易網簽備案中,主要成交形式為“買賣雙方代理機構均為同一機構不同經紀人”,或“形式上買賣雙方代理機構雖為不同方,但本質上卻同屬一個集團/加盟體系內”。在新版系統正式上線46天后,才出現唯一一單真正意義上的跨機構聯賣。
為什么會如此?縱觀深圳二手房“單邊代理”模式,仍有需要細化完善的地方。比如,針對過戶前后的服務,在雙邊代理模式下,中介會給雙方提供一條龍服務。但在單邊代理模式下,賣方中介和買方中介如何分配任務?是否以過戶為時間節點?
更重要的是,傭金分配尚未達成共識是各中介之間壁壘森嚴的主要原因。在以前的雙邊代理模式下,傭金基本上都是由買方支付,而深圳的單邊代理新模式并未公布傭金分配的細則。由于受雙邊居間模式交易習慣影響深遠,且缺少跨機構聯賣實踐經驗,尤其跨機構聯賣時,雙方中介的權益與責任劃分、傭金分配等一系列實操標準尚處在摸索階段,部分機構人為設置跨機構合作壁壘,拒絕聯手交易,從而導致當前跨機構合作的意愿較低。
深圳在全國打響了單邊代理模式第一槍,此舉預示著二手房市場從交易型向服務型的全面升級,這是時代和市場發展的必然,也將倒逼行業回歸服務本質。目前隨著樓市調控成效逐步顯現,賣方市場逐步轉向買方市場,消費者的話語權開始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單邊代理模式的落地。
房地產中介行業是一個需要沉淀和精進的行業,機構比拼的不再是資金與規模,而是信譽與服務、專業與能力,只有堅持誠信、規范,提供差異化的服務體驗才是贏得消費者認可的唯一出路。(孫蔚)
關鍵詞: 單邊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