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印發《山東省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大力實施“外電入魯”戰略
打造“五交四直”受電格局。加快隴東至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適時推動第五條直流輸電通道納入國家電力規劃。到2025年,接納省外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以上。
強化“外電入魯”配套電源支撐。規劃建設魯固直流輸電通道千萬千瓦級“風光火儲”一體化電源基地,加快昭沂直流輸電通道配套電源建設,優化銀東直流輸電通道配套電源結構。到2025年,既有直流輸電通道利用小時數提高到4500小時以上。
——防范化解電力安全保供風險
提高電力系統安全運行能力。健全設備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重要電力設施安全防護,推進電力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提高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水平。
提高大面積停電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大面積停電應急機制,開展大面積停電應急演練。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發展壯大專業化應急隊伍,配齊配強專業應急裝備,加大應急保障資源投入,提高電力系統應對緊急事故能力。
強化電力系統網絡信息安全。建立健全電力行業和企業網絡安全應急指揮體系,開展網絡攻防演練,加強網絡安全專項技術監督,強化仿真驗證能力,提升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
——大力推進系統調節能力建設
積極推進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以市場化為導向,科學合理選擇經濟技術可行的路線,優先發展大容量、高效率、長時間新型儲能設施。加強壓縮空氣儲能示范應用,重點培育泰安等地區新型儲能基地。到2025年,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
加快布局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建成投運文登、沂蒙抽水蓄能電站,加快推進濰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啟動棗莊莊里、萊蕪船廠等重點項目建設。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達到400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800萬千瓦。
深入挖掘需求側響應潛力。鼓勵工業企業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積極引導對電價敏感的高載能用戶改善工藝和生產流程,提供可中斷負荷、可控負荷等輔助服務。完善需求響應激勵機制,建立健全需求響應交易平臺。到2025年,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600萬千瓦以上。
——持續構建堅強高效網架結構
著力構建省內特高壓骨干網架。加快推動曹州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主變擴建工程建設。啟動煙威清潔電源基地100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建設。到2025年,力爭形成省內特高壓交流骨干網架。
加快提升輸電網互濟能力。科學布局500千伏變電站,完善省域主網架結構。持續優化220千伏市域主網架,滿足各地區負荷供電需求。“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500千伏電網工程68項,新增變電容量約5900萬千伏安、線路約5200公里;規劃建設220千伏電網工程401項,新增變電容量約6400萬千瓦、線路1.1萬公里。
深入推進現代城鄉配電網建設。緊密跟蹤各地中心城區、新型城鎮、產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用電負荷增長需求,及時增加變(配)電容量。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加快分布式電源接網工程建設,滿足整縣分布式光伏等清潔能源發展需求。“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110千伏電網工程1227項,新增變電容量約8200萬千伏安、線路1.3萬公里。
扎實推動堅強局部電網建設。加快推進濟南、青島兩個重點城市堅強局部電網建設,適時啟動其他城市堅強局部電網建設。力爭到2025年,濟南和青島初步建成堅強局部電網。
——加快完善智慧電力運行體系
建立高效智能調度機制。構建多層次智能電力系統調度機制,重點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積極推進山東省源網荷儲多元協同調度控制平臺建設。強化5G+智能電網調度示范應用,探索建立新型有源配電網調度控制模式。
推進電力基礎設施數字化。依托現代信息通信、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加快推進信息采集、感知、處理、應用等環節建設。推動電網數字化改造、智能電廠建設,加快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探索發展配電網新形態。以促進新能源消納為導向,強化區域內自主調峰,按照“先試點、再推廣”的原則,有序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建設。鼓勵在能源資源富集區、工業園區、海上島嶼等地區,建設消納高比例新能源、具備自調節能力的智能微電網。
開展綜合智慧能源服務。構建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平臺,試點應用“荷隨源動、網絡智能、儲能調節”電力系統運行新模式,實現新型儲能、微電網、分布式能源、智能用電等設備與電網友好互動。
——集中攻關新型電力系統技術
突破清潔發電技術。推進大容量風力發電技術研發及規模化應用,開展遠距離海上風電輸電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試點示范。推動海上光伏重大技術攻關和設備研發,提升光伏電站智能控制水平。加快核電技術研發,推進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等三代及以上核電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深化清潔燃煤發電技術應用,推廣純凝機組低負荷脫硝、供熱機組熱電解耦等靈活性改造技術。
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技術。重點攻關大功率鐵鉻液流電池電堆以及關鍵能量轉換、液流電池離子膜材料等技術,示范試驗固態鋰電池、鈉電池集成、煤礦壓縮空氣儲能、熱熔鹽或固體儲熱深度調峰等技術,推廣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
強化電力安全技術應用。加快電網風險動態感知和防御技術、網絡安全攻防關鍵技術等研發和應用。推進“工業互聯網+電力安全”技術應用,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信息網絡安全防護中的應用。
——不斷完善電力市場體系建設
持續推動電力中長期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中長期市場在平衡長期供需、穩定市場預期的基礎作用。深化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引導現貨市場更好發現電力實時價格,準確反映電力供需關系。推動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參與現貨市場,建立合理的費用疏導機制,力爭實現不間斷運行。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更好體現靈活性調節性資源市場價值。
——持續深化電力價格機制改革
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有序推動核電、風電、光伏等進入市場。全面放開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確保居民、農業、公益性事業用電價格相對穩定。
——深入推進配電售電業務改革
嚴格售電公司準入標準,健全確保供電可靠性的保底供電制度。規范增量配電網項目建設與運營,引入競爭方式優選項目業主,明確增量配電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相關配套管理辦法。完善分布式發電試點市場化交易規則,鼓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主體與周邊用戶直接交易。
——加快構建新型電力市場機制
提升電力市場對高比例新能源的適應性,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以市場化收益吸引社會資本,促進新能源可持續投資。建立發電容量成本回收機制,保障調節性電源固定成本回收,推動抽水蓄能、儲能、虛擬電廠等調節電源投資建設。引導有需求的用戶直接購買綠色電力,做好綠色電力交易和綠證交易、碳交易的有效銜接。
——積極推廣實施電能替代。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推進“電能替代+綜合能源服務”,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以上。
——全面提升節約用電水平。堅定實施節約優先戰略,把節約用電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強化公共領域和居民節約用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加快布局充電基礎設施。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相結合,優化完善城鄉公共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居民區、公共領域、專用領域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安裝。到2025年,全省充換電站達到8000座以上,公共、專用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達到15萬個以上。
——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深化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堅持對標對表,進一步壓減辦電時間、簡化辦電流程、降低辦電成本、提高供電可靠性,持續改善用電營商環境,提高人民群眾辦電滿意度。到2025年,低壓和10千伏高壓普通用戶平均辦電時長分別縮減至2天和10天,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供電企業投資界面延伸至用戶建筑區劃紅線。
——全力服務重大戰略實施。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部署,統籌推進電力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高標準推進黃河流域地區電網規劃建設,全面服務海洋強省和軍民融合戰略實施。提高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產業安全供電保障能力,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