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信息 >  >> 
危機促全球能源結構性調整加速4世界今亮點

時間:2022-11-14 15:47:13    來源:國際電力


(資料圖片)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不少國家增加了化石能源的利用規模,歐洲多國表現尤為明顯。居高不下的國際能源價格反映出能源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市場猜測:是否清潔能源的發展面臨困境?全球是否將重回化石能源為王的時代?但是,作為能源領域的專業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2》卻通過分析提出判斷,認為全球能源危機可能成為邁向更清潔和安全未來的歷史轉折點。在俄羅斯能源出口受限的情況下,全球對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所有化石能源的市場需求出現了歷史上首次的全面下降,全球能源秩序正在重塑。

IEA認為,全球能源供需關系的改變不僅有包括中美歐在內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承諾與政策行動,還有來自市場的資金投入。據分析,在2030年之前,全球的清潔能源投資之和將超過2萬億美元,投資額比當前增幅超過50%。當前煤炭消費需求的增長只會是短期現象,而在核能的加持下,可再生能源將實現可持續的盈利,滿足市場對能源的需求。不同類型的化石能源需求達到峰值的時間有所不同。在當前的全球政策水平下,煤炭需求將在未來幾年達峰,天然氣需求將在2030年左右進入平穩期,2035年左右石油需求將達峰并在2050年之前逐漸減少。化石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比重將從目前的約80%逐漸降至2050年的60%,而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也將從目前的370億噸降至2050年的320億噸。回顧歷史,全球化石能源的使用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就保持了與GDP同步的持續增長。此次歷史性的轉折影響深遠。

盡管如此,能源結構的轉型并不容易,僅僅依靠政府資金在規模和效率上都是不夠的,低收入國家和社會群體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上面臨的挑戰尤為巨大。2015-2020年因投資不足,能源部門在全球經濟下行期更為脆弱。即便能夠實現2030年前2萬億美元的投資總額,要實現2050年的目標仍需要超過4萬億美元的資金。如何尋找新的投資者,保持產業鏈的完整、高效和可持續,對于能源結構轉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能源結構的調整涉及能源的生產、存儲、傳輸和使用等各個環節,要建立新的供需關系,更要形成更有競爭力的市場運行機制,僅靠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自身行動是不夠的,需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國際貿易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在能源領域尤為如此。過去,滿載煤炭的火車、滿載石油的輪船和管道運輸,為各國工業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支持,使得人和物的移動獲得動力,為包括服裝、包裝、冶金等各類制成品提供原料和燃料。未來,清潔能源在獲得更廣泛應用后,傳統的化石能源貿易規模可能出現明顯下降,但國際貿易在響應全球發展的能源需求上依舊不可或缺。不論是太陽能發電、風能抑或其他能源,原材料、中間品、設備的全生命周期都不可能形成閉關鎖國的小圈子,都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另一方面,伴隨化石能源類大宗商品市場需求的減弱,國際航運、保險、金融乃至數據流動等領域都會出現新的變化,對于航運的交通工具、航線圖乃至價格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支持貿易或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國投資活動也將在驅動因素和目標效果上發生較大的變化,進而導致全球規則的發展與更新。

面對全球能源結構的加速調整,坐觀其變不可取,視而不見不可行,積極探索創新的發展路徑,吸引全球資源集聚并形成有效且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才可能不被落在時代后面。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雖然各國的關注重點不同,但底層邏輯依舊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在可用的選項中選擇最適合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路徑,以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應對外部挑戰,就有更大可能獲得更多國家的支持。伴隨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技術的進步,減少能源轉換的層級,盡量減少對化石能源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從獲取到使用中間環節的耗散,既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又是降低碳足跡和環境影響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能源結構 萬億美元 國際貿易 可持續的 市場需求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