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自中國足球的金元時代徹底崩盤后,球員欠薪就成了一個普遍性問題,中國足球的大環境因此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前江蘇蘇寧球員討薪無果、河北隊當眾拉橫幅、職業球員在社交平臺上聯名討薪、國足未來核心被欠薪且半年無球可踢,這些都讓中國足球的畸形一面展現在了公眾視野中。而另一方面,足協仲裁委員會的力度有限,以及法院對足球行業欠薪的不受理,也導致了職業球員的求助無門,更是給了外界一種足球行業游離于法外之地的感覺。
不過,隨著中國足協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公告,預示了中國足球的這一問題或許將在未來得到解決。在中國足協關于調整《中國足球協會仲裁委員會工作規則》部分條款的通知中指出,《中國足球協會仲裁委員會工作規則》中原有第四條的“仲裁委員會處理糾紛案件實行一審終局制度”,現改為了“中國足球管轄范圍內發生的相關糾紛,可以依法向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此條公告看似簡短,但卻是干貨滿滿且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條公告意味著,困擾球員已久的投訴無門問題得到了解決,被欠薪的球員終于可以不用像過去那樣,等著效率低下且能力有限的中國足協仲裁委員會來解決問題了,今后可以直接向今年2月掛牌成立的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了。
一直以來,在國際足球領域有著極大作用的外部獨立仲裁機構,在國內一直都未架設,這就導致了中國的職業足球運動球員成為了弱勢群體,常常是維權困難。而隨著中國足協將欠薪仲裁權交給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也標志著中國職業體育,尤其是足球領域的一大進步。不過,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在短期內能拿出什么樣的力度,還是有待觀察的。能否對江蘇蘇寧這樣已在足協取消注冊的俱樂部發起仲裁流程,還存在著疑問。
此外,由于中國足壇的欠薪問題涉及面極廣,而中國體育仲裁委員在今年2月成立時只有41名仲裁員,且面向的不光是足球領域,而是整個體育領域,如何快速、高效、及時地滿足被欠薪球員的訴求,也是一大問題。而裁定賠償的標準究竟是按勞動法規定來執行,還是根據國際足聯的行業規定來考量,目前也是一個未知數,一切還待中國體育仲裁委員會日后給出我們答案。
在部分球迷的眼里,中國職業足球球員總是與高薪、豪宅、名車、名表聯系在了一起。在金元時代,中超球員也確實拿到了遠超自身價值且常人難以企及的報酬。但在如今的中乙、中甲乃至中超范圍內,還是有一大部分球員同普通人一樣,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一年拿不到任何工資并非什么新奇事,這些球員的訴求也理應得到解決。
如果一名中國足球運動員的職業規劃只是找到一家能正常按月開工資的俱樂部,那么中國足球又怎么可能有未來呢?足球運動員連最起碼的收入都無法保證,又有多少家長會主動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中國足球的火坑中呢。所以中國體育仲裁委員的出現,不光是在填補中國獨立體育仲裁機構的空白,也背負著優化中國足球乃至整個體育環境的使命,更是承載著解決足球人口流失問題的希望,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