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電纜網訊】截至近期,江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接近70萬輛,迎來消費大熱潮的新能源汽車雖然緩解了汽車尾氣對空氣質量的壓力,但“退役”后的電池如果不能妥善處理,也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如何構建完善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成為一道迫在眉睫的必答題。江蘇正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通過促進產業合作、政策激勵回收利用等方法,促進電池回收利用,“真正推動新能源‘從綠色到綠色’”。
在無錫某廠區動力電池拆解車間,擺放著多組淘汰下來的汽車動力電池,工人們用氣動工具將一個個電池拆解開來;而組裝車間,工人們一邊將零件放進新的電池包裝配,一邊將相關信息輸入數據庫中。每一塊廢舊動力電池,從回收到運輸、儲存、拆解、再造、梯次利用等,全流程信息都可以‘掃碼追溯’,與國家溯源平臺‘一鍵連接’,總的來說就是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在這里,一塊動力電池從退役到“重生”共有35道工序。經過重重拆解、提取,沒有一塊退役動力電池是真正的“廢品”:電池包金屬外殼作為廢鋁、廢鐵外售;塑料、隔膜用于無害化熱解;線路板用于無害化裂解或提取貴金屬;電解液用于無害化熱解;負極片用于生產電解銅;正極材料用于循環再造電池材料。
在業內專家、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楊凱看來,像這樣把“廢電池”進行綠色處理,提取電池生產的原料交還給電池廠,就是理想中的退役電池回收路徑,“真正推動新能源‘從綠色到綠色’”。在江蘇,類似的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網點共有1065個,主要由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電池企業等79家企業設立,網點數量占全國的7.6%,居全國第二位。初步測算,去年全省實現退役動力電池回收量超2萬噸,回收率約75%。
為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規范化發展,2018年以來,工信部先后發布三批《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公告,動力電池回收“正規軍”相繼誕生且隊伍日漸龐大,不過,截至目前,進入工信部白名單的企業累計僅有45家。與“正規軍”并存的,是更加面廣量大的小作坊,全國市場上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多達4.06萬家。
到底誰該為動力電池回收負責?實際上,2018年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對動力電池回收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進行明確規定,新能源車企承擔動力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相關的動力電池廠商和回收公司也必須承擔起配合協調的義務。政策傳遞的信號顯而易見——誰生產,誰負責。
作為全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地區,江蘇全省將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重點地區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基本回收利用。在未來,動力電池回收網點將覆蓋全省13個市,打造“N+X”回收電池行動“路線圖”: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建設“N”個具收、貯、拆、重組等功能一體化的大型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站;將全省動力電池回收網點作為“X”納入回收體系,運用“互聯網+回收”等方式,將鋰離子類電池等全部納入回收體系,全省退役電池應收盡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責任可究, 逐步建立規范的溯源管理回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