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月6日,宜春市人民政府印發《宜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求中提到:
加快推進非化石能源利用。充分挖掘可再生資源潛力,持續加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力度,完善新能源建設規劃。不斷推進光伏項目開發,充分利用產業園區、公共機構和民用建筑屋頂等資源創新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光伏+”應用場景,積極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等綜合能源利用項目建設,促進分布式發電就地并網使用。有序推進風能、地熱能資源高效利用項目開發,統籌推進生物質和城鎮生活垃圾發電項目,開展生物質能多種形式綜合利用。到2025年,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80萬千瓦以上。
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因地制宜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加強既有農房節能改造,推動新建農房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建立以屋頂光伏為主的農村新型能源供應系統,提高農村用能自給能力。加強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快補齊農村地區電網薄弱短板,在服務農村生產生活電氣化需求的同時,滿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需要。積極推廣電動農用車輛、環保農用裝備和節能灶具,提升農村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因地制宜發展農村能源新模式與新業態,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強化綠色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林特產業和林下經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打造知名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和硒產業發展示范區。重點發展油茶、肉牛、肉羊、綠色有機、富硒和生態休閑農業,開展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市行動,深化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大力實施產業布局優化、基地規模擴張、產業鏈條延伸、產品品牌提升、產地環境治理、農業科技助農六大行動,構建以富硒綠色有機為優勢,大米、油茶、中藥材產業為支撐,多種經營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1+3+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循環型農業模式,推進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生物質能、旅游等循環鏈接,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應用。積極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應用專項行動,加強對碳減排、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應用研究,分領域、分行業開展低碳技術研發應用試點建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以新能源(鋰電)、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新材料為重點,推進低碳創新技術應用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加大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家用服務機器人等數字經濟產業引進培育,全面提升宜春國家新能源(鋰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聚焦近零排放煤制清潔燃料和化學品技術,摻氫天然氣、摻燒生物質等高效低碳工業鍋爐技術及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壓縮空氣儲能、液態和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等高效儲能技術,梯級電站大型儲能等新型儲能應用技術;太陽能采暖及供熱技術、地熱能綜合利用技術等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技術等能源領域重點低碳技術研究。加強工業水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技術、高效電能轉換及能效提升技術、生物固碳技術、新型節能建材技術、高效交通運輸技術等方面的創新運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