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垃圾圍城”現象已成為眾多城市面臨的難題。
如何在“垃圾圍城”中實現破局?長沙給出的答案是:打造全國最大規模、最高標準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讓垃圾在這里“變廢為電”。2018年1月18日,隨著長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綜合處理(清潔焚燒)項目正式并網試運行,標志著長沙市逐步告別垃圾填埋時代,使生活垃圾“變廢為電”。
日前,記者探訪了位于長沙市望城區黑麋峰的生活垃圾深度綜合處理(清潔焚燒)項目。目前,二期項目已經建成投產,一期、二期項目可實現日“吞”垃圾10000噸,年“吐”電能10億度。
探 訪
垃圾堆邊建起一座高科技工廠
多層空間實現人、車、物料分流
“跳色”搭配的外墻、花園式觀光步道、科技感十足的廠區……如果不說,可能你很難想象這是垃圾焚燒發電廠。
近日,驅車沿黑麋峰蜿蜒的山路行駛,一路逶迤起伏,滿目蒼翠。轉了一個彎后,眼前豁然開朗,青草、野花、樹木,清新的空氣里暗香浮動;不遠處,冷卻塔、垃圾儲存池、焚燒發電廠房等不同顏色的建筑鱗次櫛比,整個廠區干凈整潔,聞不到任何異味。
由于焚燒廠地處山區,與水平路面落差大,建設方依山就勢,將立體交通概念引入廠區:設置多層空間,實現了廠區內人、車、物料分流,還有觀光電梯和步行廊橋,方便附近居民和參觀人員來訪。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沿著一條參觀通道進入廠區,每走一段就有不同顏色的燈帶,提示進入了不同的處理車間。
透過清潔焚燒中心垃圾吊控制室的玻璃幕墻,記者看到,一輛輛全密閉的垃圾運輸車將一車車垃圾倒入垃圾儲存池,一個巨大的抓斗從垃圾池內緩慢地將垃圾抓起,投進千度高溫的焚燒爐。
“垃圾車運來的垃圾,首先傾倒至垃圾儲存池,進行生物降解,產生的污水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干垃圾進入焚燒爐燃燒,焚燒產生的高溫煙氣通過余熱鍋爐產生蒸汽進行發電。”現場講解人員介紹,垃圾儲存池采用全密封的空氣負壓系統,卸料口打開時,氣流都是從外進來,里面的氣味不會外溢。同時,卸料口還設置了快關門系統,控制氣味排出,“這就是我們在廠區聞不到垃圾異味的原因。”
雙 贏
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一天可輸送上網電量400萬度
經過30多年的技術引進、吸收和國產化,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裝備日趨成熟,通過垃圾焚燒發電,既解決了“垃圾圍城”的現狀,又生產出電能造福人民。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重要方式。
清潔焚燒不是簡單的一燒了之,而是有一套嚴格細致的工藝流程。
“它包括垃圾焚燒處理系統、余熱發電系統、煙氣凈化系統、飛灰固化系統等,通過這一系列處理降低對環境的危害。”湖南軍信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冷朝強說,項目采用清潔焚燒工藝,焚燒爐、抓斗系統、煙氣凈化裝置等關鍵設備、技術均具備全國一流水準。
比如垃圾焚燒產生的最大污染物二噁英,當溫度高于850℃時,二噁英會完全分解,因此這里的焚燒爐溫度始終保持在1000℃左右,處理后的煙氣達標后通過180米高的煙囪排放,不會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徹底解決了垃圾異味擾民的問題。
對空氣有沒有影響,口說無憑,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才是實據。項目運行以來,清潔焚燒項目大門處電子屏實時公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在線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環保部門。
長沙市城管局對項目的運營情況進行24小時駐廠監管,并建立了固廢工作監管平臺,實時監控進場垃圾量、焚燒工況、煙氣污染物排放指標,實時公布監測數據,尚未監測到一次超標排放數據。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用垃圾發電,可使垃圾體積減少90%以上,且高溫焚燒處理了有毒有害物,產生的熱量可轉化成電能,1噸垃圾可以轉化成300余度電。根據目前的發電量,相當于年節約40萬噸標準煤,同時減少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既創造了經濟效益,又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日焚燒處理垃圾達10000噸,最大日發電量近400萬度。”冷朝強說,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項目因具備巨大垃圾處理能力,被冠以長沙“城市清道夫”的美名,長沙也因此率先在全國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燒。
有數據顯示:長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綜合處理項目每天可輸送上網電量約400萬度,全年上網電量可供110萬名長沙城鎮居民使用。
特 寫
昔日的垃圾處理場變身“科普公園”
“焚燒之后,廢氣、廢水、廢渣去哪兒了?會不會造成污染?”這不僅是記者的疑問,更是周邊居民曾經最擔心的問題。
在項目選址和動工之初,項目方就邀請當地16名居民成為建設和運營的“監督員”,隨時可以來現場查看和反映情況。項目在2018年正式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很多人都從最初的質疑,變成了支持和維護。
垃圾處理是城市發展繞不過的一環,從挖坑填埋到衛生填埋,再到清潔焚燒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垃圾的認識越來越清醒、深刻,處置垃圾的方法和技術也在進步,保證了人們干凈整潔的生存環境,同時不斷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以前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生活垃圾,在這里經過處理后成了資源。燃燒后的爐渣集中制作成地磚,用于公園或是城市綠化帶鋪設通道;飛灰通過布袋過濾收集螯合固化后安全填埋;廢水清潔處理后再用作冷卻水;燃燒產生的熱量輸送到熱能發電車間,發出的電能輸入國家電網,成為一種綠色清潔能源。
同樣“蝶變”的,還有長沙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周圍的環境。垃圾焚燒廠隔壁就是長沙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垃圾焚燒項目建成后,大部分垃圾進入密封廠區清潔燃燒,填埋場也進行了綜合處理,山林掩映處的“垃圾填埋場”成為了“科普公園”。
2020年開始,固廢處理場填埋區就逐步實現封場,轉型為集生活垃圾、污泥和垃圾滲瀝液綜合協同處理的環保工業園和集環保工藝展示、環保教育為一體的環保科普公園,實現與周邊共享發展。
在廠區負責保潔的當地村民段女士告訴記者,她就住在廠區附近,垃圾焚燒廠的存在不但沒有對她的生活造成影響,反而給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我們有幾十個本地村民在廠里做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