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是鄉音,最濃是鄉情。”4月29日,2023世界義烏人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位秋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邀請,回鄉參會。朱位秋坐在幸福湖國際會議中心的一處椅子上,遠眺窗外的風景,不禁感慨道:“經常回義烏,看到義烏這幾年發展日新月異,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朱位秋出生于義亭鎮隴頭朱村。1953年從義烏中學畢業后走出家鄉,但無論走得多遠,他始終牽掛著家鄉。這幾年,朱位秋積極宣傳、推廣義烏,在他的推介下,數十位院士來到義烏,與義烏企業交流、合作。
朱位秋(中)?資料圖
【資料圖】
為義烏發展提供智力服務
“在我學習、研究生涯,義烏勤耕好學的精神深深印在我的心中。”朱位秋說,他于1953年考入杭州高級中學,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到畢業時,每門功課都得了5分(全優),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東航空學院(現為西北工業大學)。
在大學期間,朱位秋鉆研難題的熱情越來越強烈,他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頭兩年名列全班第一名。1961年他如愿考上了我國力學與航空界老前輩季文美教授的研究生,從事非線性振動研究。朱位秋專注科研,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收錄230余篇。
這些年,朱位秋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位于四海大道旁的森山小鎮院士林里,朱位秋在這里種下第一棵銀杏“院士樹”。從那時起,來義烏的院士越來越多,目前已經有100多位院士在這里種下“院士樹”。為了讓更多院士了解義烏、到義烏考察,朱位秋十分支持義烏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工作。他邀請院士以及他的學生到義烏市黑白礦山機械有限公司簽約合作,讓院士帶著院士來、院士帶著助手來、院士帶著家屬來成為獨有的模式。
“義烏小商品大部分是輕工業產品,小商品種類有上百萬種,銷量大的產品可以設研究所,由專業人員研究產品開發。”朱位秋認為,如何結合科技,優化義烏產業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015年,義烏市黑白礦山機械有限公司與朱位秋簽約,共同研發世界一流的礦山破碎生產設備。該公司總經理朱興良說,朱位秋院士團隊的加入,讓企業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前些年,義烏市科協實施“院士專家智力集聚工程”,邀請多位院士專家為義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服務,朱位秋名列其中。他表示,要把隨機動力學的理論擴展應用到各個領域,為家鄉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這些年,朱位秋走進浙江院士之家、院士智創服務中心、浙江迪元儀表有限公司、云驛小鎮客廳、紅獅智慧物流園、浙江威特電梯有限公司等平臺和企業,開展深入調研并召開座談會。他對院士智創服務中心的建設也給出了很多建議。在威特電梯公司,朱位秋建議以產品質量提升推動品牌建設,推廣企業標志性產品,提升公司產品辨識度,樹立品牌口碑。
勉勵義烏青年勤奮好學
回顧自己60多年前艱苦的中學學習生活,他認為學習是創業、求知的基礎。對于義烏青年學生,他給予真切的鼓勵和關懷。
2017年,朱位秋來到義烏春晗學校,觀看該校展示的航空航天模型和實物,鼓勵學校繼續做強航模特色。他與師生交流,并接受春晗學校名譽校長聘書。身為義烏市老科協名譽會長的他,曾為到院士之家研學的學生們作科普報告,并為義烏森山小鎮院士館題詞。
朱位秋認為,對大部分人來說,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捷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把書讀好,做每一行都想辦法做到最好,不要滿足于比較好。一定要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勇于挑戰別人不敢做的事。不管哪一行,做到精益求精,就成了專家。”他建議要追求有限的目標,不要什么都想嘗試,否則很難做深做透。
“我牽掛著這棵銀杏樹,每年我會回家看看,希望義烏的土壤可以讓這棵銀杏長成參天大樹。同時,也長期關注義烏的發展,為義烏的社會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已值耄耋之年的朱位秋身上保持著義烏人勤耕好學的特質,依然在科研路上不斷超越,奮力突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