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20分鐘就成功完成了手術,我們懸了那么久的心終于放下了。感謝義烏市中心醫院!”看著5歲的童童(化名)在一場香甜的“睡夢”里就完成了腸鏡下息肉切除,且術中幾乎無出血,童童的媽媽向市中心醫院醫護人員連聲道謝。
(資料圖片)
圖源中心醫院
童童媽媽坦言,從孩子被診斷為腸息肉起,夫妻倆幾乎沒有睡過好覺,在得知需要采用手術才能解決問題時,更是揪心得不行。“非常幸運遇到了黎紅光主任,不開刀不打孔就解決了孩子的問題!”童童媽媽說。
原來,此前童童由于反復腹痛無法緩解,去就近醫院做了檢查,B超提示“右側腹腸腔內混合回聲包塊(幼年性息肉)”,盆腔MR提示右下腹部混雜信號,盆腔大量積液,右側腎盂輕度積水,醫生建議進一步檢查診治。
“醫生說的手術,可能是開腹手術,也可能是腹腔鏡手術,我們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療方案。”對于手術方案始終無法全盤接受的童童媽媽到處查找資料,最后聽市中心醫院首席專家、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黎紅光說“可以在腸鏡下試一試”。夫妻倆第一時間帶孩子來到了市中心醫院,黎紅光查看了孩子的相關檢查報告后,給出了肯定的答復。
黎紅光表示,內鏡下消化道息肉切除兼具微創、安全、出血量少、痛苦小、復發率低等優點,是兒童結直腸息肉等良性腫物治療的首選治療方案。但由于兒童腸道生理性結構特殊,特別是兒童腸壁薄、黏膜血管豐富,手術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出血及腸穿孔,操作的風險相對成人明顯增高,因此,術中對醫生操作力度把握和技巧的精準度要求非常高。
為此,黎紅光主任醫師團隊對患兒內鏡下手術的安全性、可行性進行反復討論,綜合患兒年齡、健康狀況、息肉類型等情況,最終決定為童童行結腸良性腫瘤EMR術,并確定了患兒腸道準備、麻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方式等個體化治療方案。此外,為有效緩解孩子精神的緊張和心里的恐懼,醫護人員也和童童父母做了妥善的溝通與準備,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手術當天,由黎紅光實施腸鏡操作,其團隊成員做好緊密配合。術中常規進鏡至回腸末端,回盲部發現一大小約2.0cm×2.5cm息肉隆起,表面顆粒狀,應用圈套器套扎電凝完整切除。術后病理提示(回盲部)符合潴留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術后,童童在2小時后開始進食,無腹痛、腹脹、便血等癥狀,術后一天順利出院。
■鏈接
結直腸息肉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1%,是兒童便血和腹痛的常見原因,90%以上為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常由慢性炎癥導致腸黏膜局限性肉芽增生,逐漸增大形成1厘米左右直徑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紅色,隨腸蠕動的牽拉息肉根部逐漸形成黏膜蒂,2-10歲兒童多見,發病率較高,男孩多見。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貧血、直腸脫垂、腸套疊等嚴重并發癥,進而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電子結腸鏡檢查作為結直腸息肉診斷的金標準,隨著其在兒科應用的增加以及內鏡技術、器械的創新與優化,內鏡下息肉切除已成為結直腸息肉患兒治療的主要方式。
醫生提醒,幼年性息肉極易誤診為肛裂、腸炎等,如父母發現孩子大便的性狀和排便習慣改變,例如經常出現腹瀉、大便帶血或呈黑色糊狀,要警惕有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應及時到醫院專科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便早日確診和治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