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南寧市人民政府印發《南寧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
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一)加快調節電源建設。
(資料圖)
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為增強電網電力調配能力,提高電壓質量和電網安全穩定水平,結合場址條件和水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上合理布局抽水蓄能項目,科學避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公益林、飲用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加強環境保護,統籌強化河流生態流量的保障和監測能力。將南寧抽水蓄能電站(4×30萬千瓦)、武鳴抽水蓄能電站(4×30萬千瓦)作為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的重點任務,全力推動項目開工建設,力爭推進南寧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投產。開展南寧上林抽水蓄能項目(4×30萬千瓦)、橫州抽水蓄能項目(4×30萬千瓦)、南寧馬山抽水蓄能項目(4×30萬千瓦)、賓陽縣三陽抽水蓄能項目(30萬千瓦)、南寧賓陽思隴抽水蓄能項目(30萬千瓦)前期工作,力爭5座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規劃并實施建設。
加快新型儲能應用。以電化學儲能為重點,鼓勵風電、光伏發電市場化項目按自治區年度建設方案要求配套一定比例的儲能設施,推動已投產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適時增配儲能,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消納能力。鼓勵在負荷密集接入、大規模新能源匯集、調峰調頻困難、電壓支撐能力不足、電網末端、主變重過載及輸電走廊資源緊張等區域合理布局新型儲能,開展集中式共享儲能試點,開展全釩液流電池、長時儲能示范。探索商業化儲能方式,拓展新型儲能應用新場景,鼓勵基于多種儲能實現能源互聯網多能互補、多源互動,探索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氫儲能和蓄冷蓄熱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在電力源、網、荷各側多場景試點應用。“十四五”時期,爭取投產新型儲能45萬千瓦,儲能時長不低于2小時。
開展虛擬電廠等新模式試點。開展虛擬電廠、負荷集成等新型業務模式試點,匯集工商業用電、居民用電等多種負荷類型,以及新能源、充電樁供應能力,通過智能化調度、動態調節實現電網供需雙向互動,積極推動南寧公交充電等虛擬電廠試點。開展電化學儲能、冰蓄冷空調、光伏發電和電動汽車雙向充放電綜合示范應用,開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需求側分布式儲能示范工程。
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持續開展配電網互聯互通、智能配電網、主動配電網建設,提高配電網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形成具有主動管理分布式電源、儲能設備和客戶雙向負荷的模式,建成具有靈活拓撲結構的公用配電網。
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服務體系
服務南寧新能源汽車城和南寧智能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按照南寧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將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未來城市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重要入口,促進充電基礎設施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探索擴展增值服務。服務南寧新能源汽車城建設,加快構建電動汽車智慧充換電體系,鼓勵建設運營企業利用自有或租賃土地建設集中式充換電站,布局新一代大功率高壓充電站,持續提升南寧智能立體交通體系充電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車出行便捷度。以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帶動南寧智能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做好武鳴、鳳嶺環線等云巴、有軌電車路線的供電保障。
加快構建電動汽車智慧充換電服務網絡。加快城鎮人口集中區充電設施布局,從中心向邊緣拓展布局,形成“適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電服務網絡。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汽車下鄉戰略、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要求,按需布局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優先推廣公共停車場、大型商場、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區域充電樁,加快滿足工業園區、旅游景點等優先發展區域的充電樁接入需求,推進小區住宅、老舊小區改造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公共充電樁1.23萬個,新增推廣新能源汽車7.78萬輛。合理建設獨立占地的充換電站,開展換電站應用試點。有序推廣充電樁與雙向互動智能電表集成式基礎設施。
推動車-樁-智慧能源融合發展。推進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與電力調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儲能系統高效協同發展,鼓勵開展車-樁-電網互動(V2G)、虛擬電廠、儲能互動等新模式示范應用,推動電動汽車與氣象、可再生能源電力預測預報系統信息共享與融合。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術,將充電設施作為未來車聯網的重要入口,強化充電數據、汽車用電數據、路程行駛數據等互聯互通,打通樁、車、人、路等數據交互,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全區充電運營服務有序發展;鼓勵組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車、樁、網一體化公司,專業化運營充電服務。
開展智慧能源創新示范
(一)冷熱電智慧聯供系統試點。
建設配電、配氣、熱力一體化能源網絡,加強分布式能源公平接入,在南寧六景工業園區等冷熱電負荷集中園區實施冷熱電智慧聯供系統試點,在五象新區物流保稅園冷鏈物流開展基于智能用電管理的分布式儲能試點,利用大數據、5G、儲能等技術,構建能源高效存儲、智能協同的綜合能源控制系統,強化智能用電管理。
(二)開展園區“光儲充”一體化示范。
開展分布式發電、儲能和電動汽車充電一體化技術建設,試點光儲一體化智慧車棚,重點推進南寧會展中心、北部灣科技園、江南工業園區、富寧經濟園等“光儲充”智慧車棚一體化示范。充分利用園區的建筑屋頂鋪設光伏組件,服務園區內充電樁和日常用電,推進五象電商產業園區“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建設,打造一站式綜合能源服務站。
(三)智慧樓宇示范工程。
鼓勵工(產)業園區開展智慧樓宇綜合能源試點。推進五象新區電力應急聯動中心智慧樓宇等試點工程,建設能源智能管控云平臺,光儲充直流微網系統、智慧用能管理系統、智慧樓宇監控系統,實現清潔能源、儲能、用電負荷的高效耦合以及用戶用能的柔性控制。
打造儲能產業基地
(一)產業發展重點。
力爭形成百億級儲能產業集群。重點建設儲能裝備產業園區,以中游儲能系統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引入比亞迪等國內龍頭儲能整機設備制造企業,帶動高效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和能量管理系統全產業鏈發展,積極推進儲能應用,提前布局廢舊儲能電池回收產業。到2025年,儲能關鍵裝備具備產業化規模化生產能力,加快輻射全區和周邊省份,提高新能源配套儲能裝備本土化率。
推進新型儲能電池多場景應用。開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應用示范,以橫州多能互補一體化項目、平陸一體化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為重點,通過儲能協同優化開展大規模風電、光伏發電并網消納和容量支撐示范。發展煤電既有廠址和輸變電設施建設新型儲能示范,配合開展調峰、調頻及多場景應用,提升電廠運行特性和整體效益。開展關鍵電網節點示范,在負荷密集接入、大規模新能源匯集、調峰調頻困難和電壓支撐能力不足的節點合理布局新型儲能,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開展用戶儲能應用示范,在化工新材料等重點用能企業建設新型儲能設施,引導用戶配置儲能錯峰用電、降低用戶綜合用電成本。開展分布式儲能多元化應用,圍繞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電設施等其他終端用戶,探索智慧電廠、虛擬電廠、電動汽車雙向互動等多種新型儲能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
專欄9 儲能產業發展重點
高效電池組。以100-1000兆瓦時鋰離子儲能電池設備及其材料為重點,大力引入比亞迪等儲能系統集成龍頭企業布局儲能電池產業鏈,鼓勵多氟多等駐邕電動汽車鋰電池研發企業開展儲能電池產業布局及技術攻關、電池研發,積極引入寧德時代、天奈科技、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鋰電池及新型材料龍頭企業。重點突破循環壽命長、轉換效率高的儲能電池技術,開展超級電容儲能、超導儲能、先進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先進儲能電池研發。突破光儲集中式逆變器技術,研究光伏、儲能通用標準接口,推進光伏發電子系統及管件部件模塊化設計。
電池管理系統。依托電池組設備研發,積極研發體積小、集成度高的電池管理芯片,提高電池管理系統的通用性、集成度、電池SOC估算精度,提高均衡系統的電流等級。
儲能變流器。研發具備高能量密度、高容配比、和大方陣性能的儲能變流器,提高儲能設備效率,降低儲能投資成本。
能量管理系統。依托逆變器能量智能管理單元,提升系統集成設計對各類技術路線電池的兼容性,實現不同設備統一管理和調度的數字化融合,對核心部件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壽命預測,做到“早發現、早維護”,降低發電量損失和運維成本。
儲能電池回收。鼓勵企業圍繞儲能電池回收建設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培育循環科技企業,提前布局退役儲能電池回收產業,開展電池梯次利用及回收解決方案研究,突破選擇性提鋰、萃余液除油、含重金屬氨氮廢水處理、放電廢水處理等關鍵技術,解決退役動力電池短程利用難題。
其他關鍵部件及材料。電子專用材料、石墨及碳素制品、新型膜材料制造;高純元素及化合物、新材料技術研發;鍛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電子元器件與機電組件設備制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
(二)產業布局。
重點布局中游儲能系統集成和下游儲能電池回收產業,打造儲能裝備制造核心基地,形成在廣西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先進儲能裝備特色產業集聚區。
在六景、伶俐、邕寧、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儲能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推進弗迪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項目達產穩產,重點推進動力電池、儲能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制造,在隆安、武鳴布局相關配套產業,打造若干個儲能科技園。鼓勵在邕企業圍繞儲能電池回收產業建設創新創業平臺。
大力發展能源綜合服務
開展園區級綜合能源管控。依托南寧市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優勢,促進能源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面向園區和大用戶,重點研發綜合能源管控系統。供應側整合風電、光伏等電力系統,以及儲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系統,需求側匯集用能大數據,滿足電、氣、熱、冷等能源實時用能需求,對園區負荷進行實時監控、智能調節,實現多能互補、節能管理。依托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開展園區或園區間儲能集控調度,實現多種分布式能源儲能設施共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