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導致歐盟與俄羅斯之間政治與軍事對立,雙方對化石能源發起了制裁與反制裁,導致煤油氣的供需基本面嚴重失衡。根據IEA對海外主要煤礦項目梳理,預計2022-2025年新建煤礦投產產能分別為4100、7390、4535、6460萬噸,相較于2021年的1.44億噸有明顯回落。
(資料圖)
歐盟禁俄煤致供應短缺。 2022年8月11日,歐盟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的法案正式實施。2021年歐盟進口煤炭約1.1億噸,其中約5100萬噸來自俄羅斯。歐洲進口的俄煤大部分產自俄羅斯最西部且靠近烏克蘭的頓涅茨煤田,因運距問題短期內很難找到替代國,這部分煤炭供給預計將在全球供給中消失,預計2023年將減少5000-6000萬噸。
歐盟禁止俄煤后的供給缺口,將轉向其他產煤大國尋求供應,比如澳洲、印尼、美國、哥倫比亞等。短時間內這些產煤國也難有新增供應滿足歐盟的需求,且多數訂單已被長期客戶簽訂,搶煤現象已經出現。
然氣:北溪1號和2號管道被被炸以后,天然氣供應將大幅下滑,預計2023年供給減少61.1十億立方米,測算預計2023年將新增煤炭需求6600萬噸。原油:歐盟公布對俄羅斯第六輪制裁措施包括部分石油禁運,制裁措施立即生效,到2022年底,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將減少90%,測算預計新增煤炭需求為1890萬噸。
歐盟的能源禁令已產生效果,在全球新增供應不足情況下,搶購現象已讓煤炭價格出現大上漲,尤其是歐洲煤炭,歐洲ARA動力煤現貨價格11月4日報價325美元/噸,相較于2月24日俄烏沖突發生時價格上漲66.7%。
“油氣煤”歷史價格表現為正相關,背后存在著熱值性價比導致的能源替代,根據IEA數據,美國發電結構與天然氣價格有較高的聯動性,當天然氣價格高漲時,天然氣的熱值性價比下降,燃煤發電占比也會大幅提升。此外,對于歐盟來講,除了熱值性價比的考慮,因其發電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如切斷俄氣,發電也將轉而尋求更多的煤炭。
2020年煤價處在發改委的政策管控區間,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政策層面對于新增煤礦項目持謹慎態度,新批建煤礦項目大幅減少。2021年提出碳中和政策,煤企面對2030年的碳達峰目標,投建新礦井的意愿明顯減弱,資本開支主要用于礦井的維護以及機械化、智能化的更新替代;此外,新礦從建設到投產基本為3年左右,短期無法供應更多產量。2020年以來更多批復產能位于新疆,新疆煤炭大多就地消化,對內地煤炭供需影響不大。
核增產能是增加供應的一種輔助形式,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對之前已生產但證照不全的產能進行核增,可立刻釋放產量;二是對原有礦進行改擴建或技改,但釋放產量仍需要一定時間。2021年四季度的保供基本以第一種方式為主,合計增加產能約2.2億噸,但此類核增基本已是最大限度的挖潛,后續繼續核增將以第二種方式為主。2022年以來發改委多次提到全國要增加產能3億噸,但投產時間尚不確定,今年以來并未見新產能釋放。
2022年安監及疫情,產能釋放受約束。2022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且9月以來疫情多點擴散,煤炭的運輸和生產也都受到了嚴重影響,當前開工率仍處于全年低位。2022年1-10月進口煤累計同比下降10.5%,進口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一是歐盟對俄煤禁令,導致搶購煤炭現象加?。欢呛韧饷簝r倒掛,導致沿海終端用戶采購意愿不強。
進口褐煤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9月,進口煤中褐煤占比為45.2%,去年同期僅為38.3%??紤]到進口煤熱值的下降,且數量同比下滑,進口端收縮對沿海電廠煤炭供應的實際影響更大。俄煤受制運力增量有限。2021年從俄羅斯進口煤炭5500萬噸,其中動力煤3300萬噸。2022年1-9月俄羅斯動力煤進口量1817.7萬噸,同比下滑26.8%,未來增量受制于運力及結算等相關問題。
立冬已至,全國陸續進入供暖季,11月份全國有望實現全面供暖,當前電煤日耗水平已觸底反彈,后續有望持續走高。從當前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而言,目前最穩妥的策略即是加大冬季的庫存儲備,冬儲有望進一步提升需求。
9月30日央行、財政部出臺多項穩地產政策,房地產支持政策力度加大且仍是穩增長的重要選項。2022年11月11日,國家發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強調要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此外,在全球面對通脹壓力且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仍有充足的穩增長工具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新增火電裝機支撐動力煤需求增長。受極端天氣影響,新能源發電穩定性不足,火電成為兜底能源安全的最終屏障。2022年8月底,國家給各省的新增煤電規劃建設項目指標下達,煤電項目開始扎堆核準,其中廣東省發改委連續核準7臺煤電機組(合計6.7GW),并且根據國家要求,這些機組必須在9月底之前開工,2024年底前投運。
今年川渝限電已經暴露出新能源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預計未來火電裝機仍將平穩增長,從而提升對煤炭的需求量。2022年1-9月全社會用電量6.49萬億千瓦時,同比+4.0%。其中第二產業用電4.24萬億千瓦時,同比+1.6%;第三產業用電1.14萬億千瓦時,同比+4.9%;居民用電1.0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5%。
一方面,隨著美國通脹見頂回落,加息節奏放緩,海外需求預期改善,同時二十大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新能源設備投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促使用電實現高增長。
電煤年度長協價格有望高位運行。今年新版年度長協定價機制實行,動力煤中長期交易價格(年度長協)合理區間為570—770元,基準價為675元。在發改委大力推動下,電煤年度長協的實際比例已經大幅上調。2022年11月年度長協價格上調9元至728元/噸,再次體現出了與市場價格的聯動。
此外,10月底發改委下發文件確定了2023年的年度長協基準價維持不變,仍為675元/噸,間接表明2023年價格仍將保持高位。2022年發改委以文件的形式對電煤現貨進行價格管控,價格上限為不超過年度長協的1.5倍,即港口不超過1155元/噸,此外對主要產煤省份的坑口現貨售價也明確了價格上限。
非電用煤仍具有一定價格彈性。對于水泥、化工、冶金等用煤,發改委文件也明確了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限價管控。當前港口價格遠超1155元/噸,更多體現出的是非電煤的價格彈性。基于供需基本面關鍵假設,預計2023年全煤炭口徑或存在7000萬噸供給缺口,而動力煤口徑或存在5000萬噸供給缺口,煤炭基本面仍將表現為供不應求,煤炭價格仍有向上的動能,電煤有政策約束會貼近管控上限,非電煤仍具有向上彈性。
未來新增產能非常有限。一是煉焦煤用于“煤焦鋼”產業鏈,成本可以向下游傳導,政策層面對煉焦煤供給沒有太多的支持傾向,自2019年以來幾乎沒有批復過新產能,且煤炭保供核增等也只作用于動力煤;二是煉焦煤資源相對稀缺,且由于煤化程度和地質因素,礦井多為埋藏較深的井工礦,新資源較少;三是碳中和大背景下,煤企對井工礦新投產意愿較弱。
一是動力煤供給緊張時,煉焦煤企業受到政策的指導會降低洗選率,多產動力煤少產煉焦精煤;二是煉焦煤因為煤質好埋藏深,更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各地仍在對高危、沖擊地壓煤礦進行淘汰關停,如山東省要求省內涉及到千米以下采面的相關礦井全部暫停生產;三是隨著部分煤礦資源已經枯竭,出煤量逐漸減少。
2021年國內煉焦煤產量4.9億噸,同比+1.0%(同期動力煤+6.9%);2022年1-9月煉焦煤產量3.7億噸,同比+2.4%(同期動力煤+12.3%)。保供政策主要針對動力煤,煉焦煤增量并不明顯。
澳煤被禁前,澳洲煉焦煤進口量占我國煉焦煤總進口量的40%以上,2020年10月澳煤被禁后,2021年煉焦煤總進口量同比下降24.7%。2022年隨著蒙煤和俄煤進口量增加,煉焦煤進口有所恢復,1-9月我國進口煉焦煤累計4548萬噸,同比+29.8%,但與2020年相比,仍下跌23.5%。
隨著疫情影響減弱,2022年蒙煤通關量逐漸恢復,甘其毛都口岸10月日均通關已達617車高位。2022年9月,塔礦-嘎順蘇海圖鐵路通車,但嘎順蘇海圖口岸與中方甘其毛都口岸仍有最后10公里需要買方通過公路運輸進行短倒,同時,蒙古國的寬軌鐵軌與中國標準鐵軌的軌距不一致,即使鐵路完全連通,貨物在兩國邊境仍需進行換裝。
從10月蒙煤通關量看,蒙煤單月進口已達高位,未來鐵路運輸帶來的增量不宜期待過高。俄煤進口大幅提升后,已遇運力瓶頸。歐盟禁運俄煤后,俄煤出口中國持續增加,9月中國進口俄羅斯煉焦煤高達245萬噸,環比+29.0%,但進口俄羅斯煤炭總量616萬噸,環比-21.5%。9月以來,俄羅斯鐵路運輸出現擁堵,大量運煤車滯留鐵軌。
原文標題:煤炭產業有望重新復蘇,全球能源供給帶來新黃金時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