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2023年4月15日-21日是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主題是“癌癥防治?全面行動——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會”,旨在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確認識癌癥、積極防控癌癥,貫徹癌癥三級預防原則,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動參加防癌健康體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近幾年我市監測提示:惡性腫瘤一直位居我市戶籍居民死因首位。報告發病率也處于較高水平,如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都顯示有較高的發病率。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我市居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
(資料圖片)
但大家也不要慌,大部分癌癥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就能把癌癥扼殺在萌芽中。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可以通過治療、延長壽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癌癥防治相關知識
↓↓↓↓↓
癌癥的危險因素
1.行為因素:主動吸煙、二手煙暴露、飲酒、缺乏鍛煉等。
2.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 (Hp)、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乳頭狀瘤病毒(HPV)、EB病毒(EB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人嗜T-淋巴病毒1型、人類皰疹病毒8型(HHV-8)、華支睪吸蟲等。
3.飲食因素:水果、蔬菜、膳食纖維、全谷物攝入不足,紅肉、深加工肉類和腌制類食品食用過多,攝入被黃曲霉毒素、砷等致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等。
4.代謝因素:超重/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
5.環境因素:職業危險因素暴露、室內外空氣污染物暴露、電離輻射及紫外線過度照射等。
關注癌癥十大危險信號
癌癥早期沒有任何癥狀,照常生活、工作和勞動,很難引起人們注意。當癌癥已經出現癥狀或體征時,常常已經不是早期了。因此,普及癌癥防治知識,提高對癌癥的警惕是很有必要的。如出現下列任一情況,應立即到醫療機構進行檢查。?
1.乳房、皮膚、舌部或身體其它部位可觸及不消退的腫塊;?
2.疣或痣發生明顯變化;?
3.持續性消化不良;?
4.吞咽時胸骨后不適,食管內感覺異常、輕微疼痛、輕度梗噎感;?
5.耳鳴、聽力減退、鼻塞不通氣、流鼻血、有時伴有頭疼或頸部腫塊;?
6.月經期外或絕經后陰道流血,特別是性交后陰道流血;?
7.持續性干咳、痰中帶血絲、聲音嘶啞;?
8.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大便帶血變形;
9.久治不愈的傷口、潰瘍;?
10.不明原因的消瘦。
癌癥的早期篩查與規范化治療
1.規范防癌,體檢能早期發現癌癥。通過癌癥風險評估,知曉自身患癌風險,定期參加專業防癌體檢,個性化制定體檢計劃,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進行早期干預。2.提高癌癥生存率的關鍵在“早”。癌癥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生存時間越長、治療費用越低。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在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癥,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檢查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檢查乳腺癌、胃腸鏡可以檢查消化道癌等。居民要關注身體出現的“癌癥警笛”,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明確診斷。3.規范化治療是治愈癌癥的基本保障。根據癌癥種類和疾病分期來決定綜合治療方案,是治愈癌癥的基本保障。癌癥患者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規范化治療,不要輕信偏方或虛假廣告,以免貽誤治療時機。(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來源:義烏疾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