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尤其搶眼,同比增長164.6%,總量和增幅排名均位居金華第1位,同時增幅位居十七強縣第1位,全省第4位,超額完成“開門紅”任務。
投資是穩定器,也是加速器。
一季度義烏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一路“狂飆”背后,一方面意味著義烏的吸引力,企業對義烏的市場前景看好;一方面意味著義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了較好的基礎條件,新一輪的經濟承載潛力即將得以釋放。
(資料圖片)
備受矚目的義烏經濟運行相關數據已經出爐。
精準“卡位”
當前,向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側重已經成為各地產業投資的重點方向。當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賽馬”不單是增量的快慢,更是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高增長、高潛力產業上的精準“卡位”。
邁入“千億俱樂部”的義烏近年來正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等布局打造,適應新發展格局。
高增長離不開大項目的推動。如今的義烏正把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光伏光電產業兩張“名片”越做越響。
走進浙江義欣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現場,我們很難不被火熱的施工現場所感染。在這片約911畝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000多人同時施工,數不清的塔吊輪轉,數不清的混凝土攪拌車、渣土清運車、材料運輸車來回穿梭……
義欣項目是金華制造業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一經落地就引起眾人的關注。該項目總投資213億元,投產后將直接創造就業崗位6000多個,并將拉動配套產業投資近200億元,帶動產業鏈項目1萬多人就業,新增400億元以上產值,推動義烏加快融入省內汽車產業鏈配套協作體系,為義烏建成全國新能源汽車及其核心零部件的先進制造基地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將進一步補強義烏新能源產業板塊,助力義烏搶占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
自去年12月4日正式動工建設以來,義欣項目春節、“五一”均不停工,一期廠區土建主體結構施工已基本完成,預計9月第一條生產線具備試生產條件。“這個速度跟常規項目比起來,至少提升了4倍。”該項目總指揮、項目經理范軍鋒言語中滿是振奮之情。在“四倍速”推進下,1-4月,義欣項目累計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9億元,大大拉動了我市投資增速。
同樣的,今年以來,作為義烏高新產業“雙子星”之一的光伏光電產業在全市高新技術投資上也充分展現競爭力。總投資113億元的正泰光伏電池和組件項目便是今年光伏產業的亮點。
“15個單體全部都在施工,現場每天干活的就有550多人。目前,項目的廠房主體已經建設完成,進入內部施工狀態,已完成整體工程的60%,預計7月底投產。”指著眼前拔地而起的廠房,正泰項目現場負責人自豪地說,“從今年春節后開工建設到主體廠房完成,僅用了3個月左右時間,我們創造了這個行業的一個奇跡。”
搶工期、趕進度,厲兵秣馬爭時間,同樣推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持續躍升。數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正泰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2.34億元。
把產業鏈路打通、做透,義烏憑借著在光伏光電、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鏈條優勢,精準布局、奔跑招商、力出一孔,正如義欣、正泰項目,義烏多個百億重大項目已經成為拉動投資的高能引擎。
深挖“潛力”
大項目拉動高技術制造業穩健發展,欣欣向榮;高技術服務業持續輸出,深挖“潛力”,投資增長迅猛。
“高新技術產業既包括高新技術制造業,也包含高技術服務。往年,我們會把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落腳點放在制造業上,但義烏有別于其他城市,服務業高度發達。”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積極突破傳統思維,在深挖高新技術制造業投資的同時,抓牢我市服務業特色,挖潛高技術服務業投資項目,搶占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新高地”。
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五區東側,由商城集團投資83.21億元打造的全球數字自貿中心正在緊張火熱施工。作為第六代市場的標志性項目,在這里,數字經濟發展生態和數字基礎設施將深度植入小商品貿易的各個環節。
“我更愿意把‘第六代市場’稱作義烏又一個科創空間,它不僅是新型貿易的天堂,更是科技創新的熱土。”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全球數字自貿中心可以說是我市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拓新局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包括全球數字自貿中心在內的如高新科技產業園、武德凈水廠工程等一批從事創業空間服務、水污染治理的高技術項目競相涌現。數據顯示,一季度納統的高技術服務業投資項目近50個,約占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總項目數的40%。
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高新技術產業的特殊之處在于,還得有過硬的技術支撐。
那么,義烏又是如何提升科創能力,與產業提升形成雙聯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深度挖潛?
第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通過科創平臺吸引新能源、半導體、新材料等產業,形成科技創新支撐。
第二,在原有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打造創新中心,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以帶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有兩個鮮活的實例。一個是義烏芯片產業園項目。近年來,義烏著力打造芯片產業鏈體系,計劃通過芯片產業園打造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模擬和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基地。目前已引進芯能、安測、納芯、瑞測、豪晨等半導體項目。
就在4月底,安測半導體舉行了投產儀式。該項目總投資約22.5億元,含固定資產17億元,建設芯片測試及測試設備制造基地。項目公司租用了芯片產業園17000平方米正式入駐,目前項目已完成投資5億元,主要設備到位率超過80%,預計6月達產。“計劃在2023年至2025年,每年將持續投入5-10億元設備投資,持續擴大產能。”安測半導體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蘇廣峰先生說。
另一個是華燦光電(浙江)有限公司。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引領下,華燦光電成功創建義烏首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攻克新型顯示LED器件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并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顯示LED外延及芯片核心技術成果。
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卡脖子”難關,提高核心競爭力。新技術還意味著新的市場需求,能引導市場投資方向,構成良性創新循環。
環境“助力”
都說,投資環境好,企業有信心,能投、敢投,也愿意投。
近年來,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樣板城市的義烏,花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以營商環境的“優”來激發經營主體的“活”。
今年以來,義烏更是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出臺一季度“開門紅”政策、加快政策兌現激活力、一對一精準服務項目、緊盯高新產業項目落地開工建設等,有效拉動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
今年2月,義烏就出臺了《義烏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科技創新高質量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對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招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研發經費補助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政策。
30條“干貨”,可謂誠意滿滿。以培育創新主體為例,新政在培育和激勵上都進行了擴面。除了原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獎勵外,新政增加了省級科技小巨人、科技領軍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獎勵,對認定的相關企業給予100萬元獎勵,持續激活企業創新力。
“真金白銀”的同時,資金兌付、資金支持也實現“加速度”。
“往年要下半年才能兌付的國高企獎勵資金,在今年3月底前就能兌付到企業,現已兌付全年科技扶持資金的83%以上。一季度已兌現政策資金4346萬元。”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一網通服”平臺,惠企政策實現“一站受理、一站審核、一站撥付”,科技資金兌付實現“秒審核”“秒兌現”“秒到賬”。
不僅如此,不遺余力還有義烏的科技信貸支持。
“多虧了銀行的金融支持,可以及時進行設備更新,擴大產能。”浙江某針織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對中國銀行義烏市分行的高效服務連連稱贊。為提升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搶占市場,企業計劃更新生產設備,但資金投入大、時間緊成為企業難題。義烏中行在走訪摸排中了解這一情況,立即靠前服務、多級聯動,結合企業良好的經營及納稅信用情況,快速為其發放1億元信用貸款,滿足企業設備更新資金需求。
據悉,今年一季度,義烏市對民營企業貸款余額1323.30億元,同比增長6.4%,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保持持續增長。
投資環境的優化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敢于向前沖。“負擔輕了,成本降了,企業能騰出資金搞研發、搞項目。”一企業負責人深有感觸。
當然,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強勁增長非一日之功。相信在市場與政策的共同發力下,義烏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依然未來可期。
新聞多一點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一種特定形式的企業,在我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已經歷30多年的發展歷程。當前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是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行指標,只有有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引導高新技術產業的穩步成長。
數據多一點
一季度,義烏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9.45億元、45.35億元,均位居金華第一,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2.7%、10.4%。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370家,一季度全市143家企業通過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數量居金華首位,這表明今年義烏工業在增長中繼續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關鍵詞: